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5-39页 |
1 中医学对ADHD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第15-29页 |
1.1 病名沿革 | 第15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5-16页 |
1.3 中医治疗 | 第16-25页 |
1.4 中药复方治疗ADHD机制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 | 第27-29页 |
2 现代医学对ADHD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第29-37页 |
2.1 病名及历史沿革 | 第29页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第29页 |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 第29-30页 |
2.4 临床表现 | 第30-31页 |
2.5 诊断标准 | 第31-35页 |
2.6 临床治疗 | 第35-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9-54页 |
1 一般资料 | 第39-40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39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39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39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39页 |
1.5 终止试验标准 | 第39-40页 |
2 治疗方案 | 第40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40页 |
2.2 疗程及观察方法 | 第40页 |
3 观察指标 | 第40-43页 |
3.1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量表(SNAP-Ⅳ量表中文版) | 第40-41页 |
3.2 Conners多动指数评分表 | 第41-42页 |
3.3 中医证候量表 | 第42-43页 |
4 疗效评定 | 第43页 |
4.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43页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43页 |
5 统计学处理 | 第43页 |
6 试验结果 | 第43-48页 |
6.1 三组患儿性别比较 | 第43-44页 |
6.2 三组患儿年龄比较 | 第44页 |
6.3 三组患儿病程比较 | 第44页 |
6.4 三组疾病疗效比较 | 第44-45页 |
6.5 三组SNAP-Ⅳ量表评分比较 | 第45页 |
6.6 三组Conners多动指数评分比较 | 第45页 |
6.7 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45-46页 |
6.8 三组中医主症积分比较 | 第46-47页 |
6.9 三组中医次症积分比较 | 第47-48页 |
7 讨论 | 第48-54页 |
7.1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7.2 关于疗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 | 第50-51页 |
7.3 心肝火旺证证型分析 | 第51-52页 |
7.4 安神定志灵组方分析 | 第52-54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4-6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4-5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4-55页 |
1.2 实验药物 | 第55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1.4 实验试剂 | 第55-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56页 |
2.2 样本制备 | 第56-57页 |
2.3 检测指标 | 第57-58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58-5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9-63页 |
3.1 柴胡皂苷A对大鼠前额叶SNAP-25、Syntaxin-1a、TH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 柴胡皂苷A对大鼠前额叶VMAT2、DAT、Syntaxin-1a、SNAP-25mRNA表达的影响 | 第60页 |
3.3 柴胡皂苷A对大鼠前额叶DAT、VMAT2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0-62页 |
3.4 柴胡皂苷A对大鼠前额叶DA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64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64-65页 |
5.1 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 第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74-7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