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滤器部件综合监测与诊断系统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能源问题与托卡马克 | 第13-15页 |
1.2 面向等离子体部件与偏滤器 | 第15-18页 |
1.2.1 面向等离子体部件概述 | 第15-16页 |
1.2.2 偏滤器概述 | 第16-18页 |
1.3 偏滤器的监测与诊断 | 第18-22页 |
1.3.1 偏滤器的监测与诊断概述 | 第18-19页 |
1.3.2 偏滤器的温度监测 | 第19-21页 |
1.3.3 偏滤器的应变监测 | 第21-22页 |
1.4 偏滤器探针诊断系统概述 | 第22-26页 |
1.4.1 偏滤器探针简介与面临的问题 | 第22-25页 |
1.4.2 偏滤器探针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5-26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6-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第2章 原理与方法 | 第29-42页 |
2.1 电阻应变片应变测量原理与方法 | 第29-31页 |
2.1.1 电阻应变片概述 | 第29-30页 |
2.1.2 电阻应变测量原理 | 第30-31页 |
2.2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与方法 | 第31-35页 |
2.2.1 光纤布拉格光栅概述 | 第31-32页 |
2.2.2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 第32-35页 |
2.3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35-40页 |
2.3.1 稳态结构分析介绍 | 第36-38页 |
2.3.2 FLUENT流体分析介绍 | 第38-40页 |
2.4 高热辐照测试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2.4.1 高热辐照测试方法概述 | 第40页 |
2.4.2 电子束高热辐照测试设备介绍 | 第40-42页 |
第3章 电阻应变片应变监测系统研究 | 第42-61页 |
3.1 实验概述 | 第42页 |
3.2 实验设备 | 第42-44页 |
3.3 实验方案与内容 | 第44-50页 |
3.3.1 应变片安装方案 | 第44-46页 |
3.3.2 烘烤实验准备与测试 | 第46-48页 |
3.3.3 ANSYS有限元分析 | 第48-50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3.4.1 温度结果 | 第50-52页 |
3.4.2 应变结果 | 第52-54页 |
3.4.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4-57页 |
3.4.4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7-59页 |
3.5 实验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监测系统研究 | 第61-89页 |
4.1 工作概述 | 第61-62页 |
4.2 实验设备 | 第62-64页 |
4.3 实验方案与过程 | 第64-71页 |
4.3.1 光纤光栅安装方案 | 第64-65页 |
4.3.2 应变计算与补偿方案 | 第65-67页 |
4.3.3 实验过程 | 第67-7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1-81页 |
4.4.1 温度结果 | 第71-72页 |
4.4.2 光纤光栅测量结果 | 第72-75页 |
4.4.3 补偿后的结果 | 第75-77页 |
4.4.4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77-81页 |
4.4.5 实验小结 | 第81页 |
4.5 新的研发与测试 | 第81-87页 |
4.5.1 与电阻应变片的对比与问题汇总 | 第81-83页 |
4.5.2 光纤光栅应变监测系统技术开发 | 第83-8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监测系统研究 | 第89-109页 |
5.1 工作概述 | 第89页 |
5.2 实验设备 | 第89-91页 |
5.3 实验方案与内容 | 第91-99页 |
5.3.1 实验方案 | 第91-95页 |
5.3.2 实验内容 | 第95-97页 |
5.3.3 ANSYS模拟分析内容 | 第97-99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9-106页 |
5.4.1 实验结果 | 第99-101页 |
5.4.2 实验与模拟结果讨论 | 第101-106页 |
5.5 实验小结与工作展望 | 第106-109页 |
5.5.1 实验小结 | 第106-107页 |
5.5.2 工作展望 | 第107-109页 |
第6章 新型水冷探针诊断系统预研 | 第109-137页 |
6.1 工作概述 | 第109页 |
6.2 新型探针原型的设计 | 第109-113页 |
6.2.1 探针的设计 | 第109-111页 |
6.2.2 模拟验证 | 第111-113页 |
6.3 原型探针的实验验证 | 第113-124页 |
6.3.1 实验设备 | 第113-115页 |
6.3.2 实验方案与内容 | 第115-118页 |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3页 |
6.3.4 实验小结 | 第123-124页 |
6.4 原型探针的优化 | 第124-132页 |
6.4.1 优化项目 | 第124-125页 |
6.4.2 螺旋扰流流道的优化 | 第125-128页 |
6.4.3 管-顶高度的优化 | 第128-129页 |
6.4.4 热沉厚度的优化 | 第129-130页 |
6.4.5 孔洞倒角的优化 | 第130-132页 |
6.5 优化型探针的实验验证 | 第132-136页 |
6.5.1 实验方案与内容 | 第132页 |
6.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32-135页 |
6.5.3 实验小结 | 第135-13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7章 总结 | 第137-14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37-140页 |
7.1.1 电阻应变片应变监测系统研究 | 第137-138页 |
7.1.2 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监测系统研究 | 第138-139页 |
7.1.3 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监测系统研究 | 第139-140页 |
7.1.4 新型水冷探针诊断系统预研 | 第140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