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程序性处理机制概述 | 第11-13页 |
1.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概述 | 第11页 |
1.2 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程序性处理机制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 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程序性处理机制的特征 | 第12-13页 |
2.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程序性处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2.1 诉讼效益理论 | 第13页 |
2.2 程序主体理论 | 第13-14页 |
2.3 程序分流理论 | 第14-15页 |
3.域外立法及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比较 | 第15-18页 |
3.1 英美法系国家的一元化认罪程序 | 第15-16页 |
3.1.1 辩诉交易程序 | 第15页 |
3.1.2 认罪处刑程序 | 第15-16页 |
3.2 大陆法系国家的多元化认罪程序 | 第16-17页 |
3.2.1 简易审判程序 | 第16页 |
3.2.2 刑事处罚令程序 | 第16页 |
3.2.3 快速审判程序 | 第16-17页 |
3.3 两大法系国家认罪案件处理程序比较 | 第17-18页 |
3.3.1 处理程序的共同特征及区别 | 第17页 |
3.3.2 处理程序的启示 | 第17-18页 |
4.我国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程序性处理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6页 |
4.1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程序性处理机制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4.1.1 刑事简易程序 | 第18-19页 |
4.1.2 刑事和解程序 | 第19-20页 |
4.1.3 刑事速裁程序 | 第20-21页 |
4.2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程序性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1-26页 |
4.2.1 案件适用范围划分不够细致,程序缺乏层次性,衔接不紧密 | 第21-22页 |
4.2.2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不足 | 第22-24页 |
4.2.3 被害人程序参与度低,权利保护不够 | 第24页 |
4.2.4 缺乏独立量刑协商程序 | 第24页 |
4.2.5 量刑激励不明确,影响认罪积极性 | 第24-25页 |
4.2.6 上诉权规定不完善 | 第25-26页 |
5.完善我国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程序性处理机制的建议 | 第26-31页 |
5.1 增设刑事处罚令,丰富程序层次性,强化程序衔接性 | 第26-27页 |
5.2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 | 第27-28页 |
5.3 保障被害人程序参与权 | 第28页 |
5.4 构建独立的量刑协商程序 | 第28-29页 |
5.5 完善量刑激励机制 | 第29-30页 |
5.6 构建有限上诉权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