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5页 |
1.1 异化铁还原细菌 | 第10-11页 |
1.1.1 异化铁还原的定义 | 第10页 |
1.1.2 异化铁还原微生物 | 第10页 |
1.1.3 异化铁还原机制 | 第10-11页 |
1.2 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2.1 电子供体 | 第11页 |
1.2.2 电子受体 | 第11-12页 |
1.2.3 电子穿梭物质 | 第12页 |
1.2.4 pH | 第12页 |
1.2.5 温度 | 第12页 |
1.2.6 气体环境 | 第12-13页 |
1.2.7 其它物质的影响 | 第13页 |
1.3 异化铁还原过程的环境意义 | 第13-14页 |
1.3.1 无机污染防治 | 第13页 |
1.3.2 有机污染防治 | 第13-14页 |
1.3.3 抑制温室气体排放 | 第14页 |
1.3.4 新能源开发利用 | 第1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2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24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15页 |
2.2 实验药品 | 第15-16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2.4 实验试剂 | 第16-17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17-24页 |
2.5.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7-18页 |
2.5.2 铁还原混合菌群的富集 | 第18页 |
2.5.3 铁还原混合菌群组成分析 | 第18-19页 |
2.5.4 铁还原细菌ZQ21的分离筛选 | 第19页 |
2.5.5 铁还原细菌ZQ21的鉴定 | 第19-20页 |
2.5.6 Fe(Ⅱ)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2.5.7 脱氢酶的测定 | 第21页 |
2.5.8 Cr(Ⅵ)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2.5.9 铁还原细菌ZQ21产氢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5.10 铁还原细菌ZQ21代谢产物分析 | 第23页 |
2.5.11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4-49页 |
3.1 铁还原性质分析 | 第24-25页 |
3.2 菌群多样性分析 | 第25-27页 |
3.2.1 α-多样性 | 第25-26页 |
3.2.2 β-多样性 | 第26-27页 |
3.3 铁还原菌群组成分析 | 第27-28页 |
3.4 铁还原混合菌群动态分析 | 第28-34页 |
3.4.1 菌群多样性变化 | 第28-29页 |
3.4.2 菌群结构特征变化 | 第29-34页 |
3.5 异化铁还原细菌ZQ21铁还原性质分析 | 第34-42页 |
3.5.1 铁还原细菌ZQ21的鉴定 | 第34-35页 |
3.5.2 电子供体对菌株ZQ21铁还原性质的影响 | 第35-38页 |
3.5.3 电子受体对菌株ZQ21铁还原性质的影响 | 第38-40页 |
3.5.4 电子传递体对菌株ZQ21铁还原性质的影响 | 第40-42页 |
3.6 异化铁还原对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42-44页 |
3.6.1 菌株ZQ21生长曲线 | 第42页 |
3.6.2 菌株ZQ21生长及Cr(Ⅵ)还原 | 第42-43页 |
3.6.3 异化铁还原对菌株ZQ21重金属Cr(Ⅵ)还原的影响 | 第43-44页 |
3.7 异化铁还原与产氢过程的偶联 | 第44-49页 |
3.7.1 不同电子受体下菌株ZQ21 Fe(Ⅲ)还原与产氢量 | 第44-45页 |
3.7.2 铁还原细菌ZQ21发酵产氢过程的pH变化 | 第45-46页 |
3.7.3 铁还原细菌ZQ21末端代谢产物组成分析 | 第46-49页 |
4 结论 | 第49-51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49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9-50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5 展望 | 第51-5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7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2-63页 |
8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