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析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3-15页 |
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概述 | 第15-21页 |
2.1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含义及特点 | 第15-16页 |
2.1.1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含义 | 第15页 |
2.1.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的特殊权利内容 | 第16-17页 |
2.2.1 信息删除权 | 第16-17页 |
2.2.2 报酬请求权 | 第17页 |
2.3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 | 第17-19页 |
2.3.1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法律属性相关学说 | 第17-18页 |
2.3.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法律属性定位 | 第18-19页 |
2.4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必要性 | 第19-21页 |
2.4.1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侵权行为复杂多变 | 第19-20页 |
2.4.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侵权后果严重 | 第20-21页 |
3 国外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 | 第21-28页 |
3.1 德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 | 第21-23页 |
3.1.1 德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统一立法保护模式 | 第21-22页 |
3.1.2 德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之具体内容 | 第22-23页 |
3.2 美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 | 第23-25页 |
3.2.1 分散立法保护模式 | 第24页 |
3.2.2 行业自律保护模式 | 第24-25页 |
3.3 德美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分析 | 第25-28页 |
3.3.1 德美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立法模式异同 | 第25-26页 |
3.3.2 对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启示 | 第26-28页 |
4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立法现状和不足 | 第28-38页 |
4.1 基于侵权责任法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 | 第29-33页 |
4.1.1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侵权归责原则 | 第29页 |
4.1.2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侵权构成要件 | 第29-33页 |
4.2 基于合同法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 | 第33-35页 |
4.2.1 涉及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格式合同 | 第33-34页 |
4.2.2 涉及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的附随义务 | 第34-35页 |
4.3 我国网络环境系下个人信息权立法不足 | 第35-38页 |
4.3.1 立法过于分散 | 第35页 |
4.3.2 基于侵权责任法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立法不足 | 第35-37页 |
4.3.3 基于合同法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立法不足 | 第37-38页 |
5 完善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建议 | 第38-44页 |
5.1 制定以个人信息权核心的统一立法 | 第38-39页 |
5.1.1 选择统一立法 | 第38页 |
5.1.2 明确法律原则 | 第38-39页 |
5.2 完善基于侵权责任法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 | 第39-41页 |
5.2.1 建立多元化的侵权归责原则 | 第39-40页 |
5.2.2 细化侵权责任认定标准 | 第40页 |
5.2.3 明确损害赔偿机制 | 第40-41页 |
5.3 完善基于合同法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 | 第41-42页 |
5.3.1 强化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管理者的义务 | 第41页 |
5.3.2 细化涉及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格式合同规定 | 第41-42页 |
5.4 引导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自律保护模式良性发展 | 第42-44页 |
5.4.1 建立政府引导下的行业自律模式 | 第42-43页 |
5.4.2 引导建立网络相关企业内部自律机制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