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变量注释表 | 第18-19页 |
| 1 绪论 | 第19-23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23-35页 |
| 2.1 煤中硫的赋存形态及硫结构研究 | 第23页 |
| 2.2 煤炭微波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2.3 含硫模型化合物筛选与应用 | 第25-26页 |
| 2.4 煤的脱硫机理研究 | 第26-30页 |
| 2.5 量子化学理论 | 第30-35页 |
| 3 模型化合物的筛选及试验研究条件 | 第35-40页 |
| 3.1 含硫模型化合物的筛选 | 第35-37页 |
| 3.2 试验条件 | 第37-38页 |
| 3.3 试验仪器及条件材料 | 第38-40页 |
| 4 含硫模型化合物分子模拟 | 第40-53页 |
| 4.1 优化后分子稳态结构 | 第40-41页 |
| 4.2 电荷分析 | 第41-43页 |
| 4.3 含硫模型化合物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空轨道分析 | 第43-47页 |
| 4.4 含硫键解离能分析 | 第47-48页 |
| 4.5 二苯并噻吩氧化反应分析 | 第48-51页 |
| 4.6 小结 | 第51-53页 |
| 5 煤样及三种模型化合物微波-水浴升温对照实验与分析 | 第53-71页 |
| 5.1 微波水浴对照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 5.2 处理后新峪煤样的XANES分析 | 第54-58页 |
| 5.3 煤样及三种模型化合物处理后的红外分析 | 第58-61页 |
| 5.4 煤样及三种模型化合物处理后的XPS分析 | 第61-69页 |
| 5.5 小结 | 第69-71页 |
| 6 煤样及含硫化合物脱硫动力学研究 | 第71-83页 |
| 6.1 非等温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 6.2 煤炭微波脱硫非等温反应试验 | 第72-75页 |
| 6.3 二苄基硫醚微波脱硫非等温反应试验 | 第75-77页 |
| 6.4 二苯砜微波脱硫非等温反应试验 | 第77-79页 |
| 6.5 二苯并噻吩微波脱硫非等温反应试验 | 第79-82页 |
| 6.6 小结 | 第82-8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 7.1 结论 | 第83-85页 |
| 7.2 创新点 | 第85页 |
| 7.3 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 作者简历 | 第94-9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