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28页
第一章 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研究缘起第28-52页
    第一节 核心概念阐释第28-37页
        一、吟诵是“声读”的表达之一第28-30页
        二、“吟法”与“诵法”的合称第30-32页
        三、内在机制:“涵咏”与“熟诵”第32-34页
        四、传统“声读”的转变第34-37页
    第二节 “律变”与律诗吟诵第37-45页
        一、律诗在“律变”诗史进程自然产生第37-39页
        二、律诗艺术关涉七项要素不止于“声”第39-41页
        三、律诗艺术与审美特征让吟成为必要第41-42页
        四、杜甫是律诗吟诵的典范诗人第42-45页
    第三节 “诗声”与“声诗”第45-52页
        一、“诗声”的特指含义第45-46页
        二、历史文本中诗声的传承第46-50页
        三、“诗声”含“声诗”特指的近体绝句第50-52页
第二章 传统诗声理论基本文献第52-85页
    第一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发端及代表文献第52-61页
        一、传统诗学开山纲领:《尚书·尧典》第53-55页
        二、先秦诗(乐)教经典《礼记·乐记》第55-57页
        三、功用的儒家经典诗论《毛诗序》第57-59页
        四、东汉经师郑玄的《六艺论》第59-61页
    第二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奠基及代表文献第61-69页
        一、陆机《文赋》论咏诵第61-63页
        二、《文心雕龙·声律篇》第63-64页
        三、《文心雕龙·丽辞篇》第64-66页
        四、两书载沈约“声律说”第66-69页
    第三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拓展及代表文献第69-76页
        一、对属即对偶专论:《文镜秘府论·北卷》第70-71页
        二、皎然《诗式》:论“四声”、“取境”第71-73页
        三、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论学诗功夫第73-74页
        四、元代杨载的《诗法家数》:诗法的总结第74-76页
    第四节 明代诗声理论基本分期第76-85页
        一、发轫:强调诗学审美中自然声律的追求第76-79页
        二、成熟:追求自然审美的具体诗法理论化第79-81页
        三、反思完善:自然、人为声律的理论调和第81-85页
第三章 《怀麓堂诗话》与探索期的明诗声第85-106页
    第一节 论诗体特征“以其有声律讽咏”第85-91页
        一、以声辨体与“诗家语”第85-89页
        二、论诗专取声与论声的思路第89-91页
    第二节 论诗取声但须“眼耳兼用”第91-97页
        一、耳眼并用,诗声入心,妙识自来第91-93页
        二、通过耳眼并用来辨识“格调”第93-94页
        三、辨识“时代格调”是基于整体感知第94-97页
    第三节 论律诗声读:追求“圆活生动”的美调第97-106页
        一、论古体重“意”而近(律)体重“调”第97-98页
        二、论律诗“美调”的两大特征第98-101页
        三、论杜律“音响与格律正相称”第101-106页
第四章 律诗吟诵与成熟期的明诗声第106-135页
    第一节 过度追求人为声调的反思第106-111页
        一、竞骋浮华第106-108页
        二、偏离本质第108-109页
        三、体制渐多第109-111页
    第二节 创作模仿“唐人声调”——前后七子第111-125页
        一、前七子代表:“学唐调”李梦阳第111-116页
        二、后七子代表:“求声调”谢榛第116-125页
    第三节 诗声价值认识深化——“反苦吟”杨慎第125-131页
        一、以声断诗学论争第125-127页
        二、主情的创新者第127-131页
    第四节 复古继承人许学夷的革新——“兴趣说”第131-135页
        一、《诗源辩体》中的“声”第131-134页
        二、格调诗学集大成——声气论第134-135页
第五章 诗评点与明代吟诗鉴赏的转变第135-164页
    第一节 《唐诗品汇》中的唐诗分期引发的诗学讨论第135-141页
        一、“以声调选诗”第135-138页
        二、选诗分体的讨论第138-141页
    第二节 明早期注重声感的短评第141-152页
        一、《唐诗品汇》的传播影响第141-143页
        二、《唐诗品汇》与声相关的刘评摘录第143-149页
        三、明早期诗歌评点的声学价值第149-152页
    第三节 明中后期注重解析的长评第152-160页
        一、重视解析——金圣叹分解式评点方法第152-153页
        二、分解式诗歌评点的诗声价值第153-155页
        三、早晚期两种评点声学侧重点对比第155-160页
    第四节 评点中“声”消退与明代诗声理论化第160-164页
第六章 律诗吟诵与明诗声拾遗及研究价值第164-195页
    第一节 诗声拾遗——明代诗社活动及诗法著作第164-178页
        一、吟在明代诗社活动中体现——诗学交流第164-168页
        二、诗歌创作技法总结出现——探索古人遗矩第168-172页
        三、“以声调论诗”——明中后期诗法著作第172-178页
    第二节 明代吟诗方式变化的意义第178-185页
        一、点到为止的语言艺术第178-181页
        二、心理延留的审美艺术第181-182页
        三、艺术鉴赏的明确趋势第182-185页
    第三节 律诗吟诵视角下的明代诗声价值第185-195页
        一、社会层面的诗文化传播第185-188页
        二、单向诗歌接受的突破第188-192页
        三、律诗吟诵的典范作用第192-195页
结论第195-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06页
后记第206-207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航天应用基于微流控的血细胞分离和裂解技术研究
下一篇:高度暴露医护人员体内抗结核保护性免疫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