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多苷提取工艺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 1 雷公藤多苷的化学成分 | 第8-10页 |
| 1.1 二萜类 | 第8-9页 |
| 1.2 三萜类 | 第9-10页 |
| 1.3 生物碱类 | 第10页 |
| 1.4 其他 | 第10页 |
| 2 雷公藤多苷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3 雷公藤多苷的药理作用 | 第12-14页 |
| 3.1 对免疫方面的影响 | 第12-13页 |
| 3.2 抗炎方面的作用 | 第13-14页 |
| 3.3 抑制生育的作用 | 第14页 |
| 3.4 对泌尿系统方面的影响 | 第14页 |
| 4 雷公藤多苷的临床作用 | 第14-17页 |
| 4.1 肾小球疾病 | 第14-15页 |
| 4.2 妇科疾病 | 第15-16页 |
| 4.3 糖尿病 | 第16页 |
| 4.4 器官移植 | 第16-17页 |
| 4.5 皮肤病 | 第17页 |
| 5 雷公藤多苷的不良反应 | 第17-18页 |
| 5.1 生殖系统损害 | 第17页 |
| 5.2 消化系统损害 | 第17页 |
| 5.3 皮肤黏膜损害 | 第17-18页 |
| 5.4 肝肾功能损害 | 第18页 |
| 5.5 血液系统损害 | 第18页 |
| 5.6 其他不良反应 | 第18页 |
| 6 雷公藤多苷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雷公藤药材检查 | 第21-26页 |
| 1 仪器和材料 | 第21-22页 |
| 1.1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 1.2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1.3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 2.1 水分检查 | 第22页 |
| 2.2 灰分检查 | 第22页 |
| 2.3 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 第22-2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3-25页 |
| 3.1 水分检查 | 第23页 |
| 3.2 灰分检查 | 第23-24页 |
| 3.3 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 第24-25页 |
| 4 讨论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不同雷公藤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26-47页 |
| 1 仪器和材料 | 第26-27页 |
| 1.1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 1.2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 1.3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 2.2 雷公藤药材的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 2.3 雷公藤多苷特征图谱的研究 | 第29-30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0-36页 |
| 3.1 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30-31页 |
| 3.2 精密度实验 | 第31页 |
| 3.3 重复性实验 | 第31页 |
| 3.4 稳定性实验 | 第31页 |
| 3.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31页 |
| 3.6 样品测定 | 第31-36页 |
| 4 讨论 | 第36-47页 |
| 4.1 雷公藤药材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36-38页 |
| 4.2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38-45页 |
| 4.3 不同雷公藤药材的质量分析情况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雷公藤多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47-55页 |
| 1 仪器和材料 | 第47页 |
| 1.1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 1.2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 2.1 单因素实验 | 第47-49页 |
| 2.2 正交试验 | 第49-50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50-54页 |
| 3.1 单因素实验 | 第50-52页 |
| 3.2 正交试验 | 第52-54页 |
| 4 讨论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1 总结 | 第55页 |
| 2 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