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碳关税实质及合法性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贸易碳排放强度测算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碳关税对出口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4 中国应对碳关税的对策研究 | 第16-17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0-22页 |
2 碳关税和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和效应分析 | 第22-32页 |
2.1 碳关税的概念及理论阐述 | 第22-25页 |
2.1.1 碳关税的内涵界定 | 第22页 |
2.1.2 碳关税的理论来源 | 第22-25页 |
2.2 出口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来源 | 第25-26页 |
2.2.1 出口竞争力的涵义 | 第25页 |
2.2.2 出口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探究 | 第25-26页 |
2.3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3.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6-27页 |
2.3.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7页 |
2.3.3 贸易变动理论 | 第27-28页 |
2.4 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与碳排放效应分析 | 第28-32页 |
2.4.1 比较优势效应 | 第28-29页 |
2.4.2 竞争优势效应 | 第29-32页 |
3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32-41页 |
3.1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第32-35页 |
3.1.1 贸易规模 | 第32-33页 |
3.1.2 市场结构多元化 | 第33-34页 |
3.1.3 商品结构处于持续优化状态 | 第34页 |
3.1.4 出口商品高碳排放性 | 第34-35页 |
3.2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测算 | 第35-41页 |
3.2.1 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 第35-36页 |
3.2.2 数据来源 | 第36-39页 |
3.2.3 制造业出口分行业碳排放量测算 | 第39-40页 |
3.2.4 根据出口碳排放量分类 | 第40-41页 |
4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及碳关税指标的测算 | 第41-48页 |
4.1 出口竞争力指标的构建与分析 | 第41-46页 |
4.1.1 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ERA) | 第41-42页 |
4.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第42页 |
4.1.3 国际市场占有率(IMS) | 第42-43页 |
4.1.4 贸易条件指标的构建与分析 | 第43-44页 |
4.1.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出口竞争力测算 | 第44-46页 |
4.2 碳关税指标的构建与分析 | 第46-48页 |
5 碳关税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第48-57页 |
5.1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 第48-49页 |
5.2 变量和样本的选择 | 第49-50页 |
5.3 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50-54页 |
5.3.1 碳关税与出口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页 |
5.3.2 碳关税对出口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 第50-52页 |
5.3.3 不同碳关税下对高碳低碳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差异影响 | 第52-54页 |
5.4 基本检验 | 第54-57页 |
5.4.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第54-55页 |
5.4.2 面板协整检验 | 第55-57页 |
6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第57-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8-62页 |
6.2.1 实施成本领先型和技术领先的出口贸易战略 | 第58-59页 |
6.2.2 以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带动绿色贸易发展 | 第59-61页 |
6.2.3 参与碳排放标准制定以营造良好的贸易条件 | 第61-6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