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进出口贸易概况论文--出口贸易论文

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碳关税实质及合法性的研究第12-13页
        1.2.2 贸易碳排放强度测算的研究第13-14页
        1.2.3 碳关税对出口竞争力影响的研究第14-16页
        1.2.4 中国应对碳关税的对策研究第16-17页
        1.2.5 文献评述第17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7-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20-22页
2 碳关税和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和效应分析第22-32页
    2.1 碳关税的概念及理论阐述第22-25页
        2.1.1 碳关税的内涵界定第22页
        2.1.2 碳关税的理论来源第22-25页
    2.2 出口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来源第25-26页
        2.2.1 出口竞争力的涵义第25页
        2.2.2 出口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探究第25-26页
    2.3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第26-28页
        2.3.1 比较优势理论第26-27页
        2.3.2 竞争优势理论第27页
        2.3.3 贸易变动理论第27-28页
    2.4 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与碳排放效应分析第28-32页
        2.4.1 比较优势效应第28-29页
        2.4.2 竞争优势效应第29-32页
3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碳排放现状分析第32-41页
    3.1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分析第32-35页
        3.1.1 贸易规模第32-33页
        3.1.2 市场结构多元化第33-34页
        3.1.3 商品结构处于持续优化状态第34页
        3.1.4 出口商品高碳排放性第34-35页
    3.2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测算第35-41页
        3.2.1 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第35-36页
        3.2.2 数据来源第36-39页
        3.2.3 制造业出口分行业碳排放量测算第39-40页
        3.2.4 根据出口碳排放量分类第40-41页
4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及碳关税指标的测算第41-48页
    4.1 出口竞争力指标的构建与分析第41-46页
        4.1.1 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ERA)第41-42页
        4.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第42页
        4.1.3 国际市场占有率(IMS)第42-43页
        4.1.4 贸易条件指标的构建与分析第43-44页
        4.1.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出口竞争力测算第44-46页
    4.2 碳关税指标的构建与分析第46-48页
5 碳关税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第48-57页
    5.1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第48-49页
    5.2 变量和样本的选择第49-50页
    5.3 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第50-54页
        5.3.1 碳关税与出口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0页
        5.3.2 碳关税对出口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第50-52页
        5.3.3 不同碳关税下对高碳低碳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差异影响第52-54页
    5.4 基本检验第54-57页
        5.4.1 面板单位根检验第54-55页
        5.4.2 面板协整检验第55-57页
6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第57-63页
    6.1 研究结论第57-58页
    6.2 政策建议第58-62页
        6.2.1 实施成本领先型和技术领先的出口贸易战略第58-59页
        6.2.2 以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带动绿色贸易发展第59-61页
        6.2.3 参与碳排放标准制定以营造良好的贸易条件第61-62页
    6.3 研究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致谢第68-69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69-70页
附录第70-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部鼓励类产业税收优惠执行问题研究--基于GF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案例
下一篇:缓解我国城市贫困的民生支出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