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及设计暴雨雨型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5 泰州市概况 | 第11-12页 |
1.6 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及暴雨雨型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7 编制范围及编制依据 | 第13-14页 |
2 降雨资料分析 | 第14-26页 |
2.1 雨量站点分布及代表范围 | 第14-15页 |
2.2 降雨量样本选择 | 第15-23页 |
2.2.1 降雨历时确定 | 第15页 |
2.2.2 降雨样本长度 | 第15-16页 |
2.2.3 降雨资料整编方法 | 第16页 |
2.2.4 选样方法 | 第16页 |
2.2.5 短历时年最大降雨量样本选择结果 | 第16-19页 |
2.2.6 雨型研究降雨过程样本选择结果 | 第19-23页 |
2.3 降雨资料可靠性分析 | 第23-24页 |
2.4 各站降雨样本比较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暴雨强度频率计算 | 第26-38页 |
3.1 降雨强度理论频率曲线拟合方法 | 第26-29页 |
3.1.1 经验频率计算 | 第26页 |
3.1.2 理论频率曲线拟合 | 第26-29页 |
3.2 理论频率曲线拟合结果 | 第29-37页 |
3.2.1 泰州水文站理论频率曲线拟合结果 | 第29-32页 |
3.2.2 马甸水文站理论频率曲线拟合结果 | 第32-34页 |
3.2.3 溱潼水文站理论频率曲线拟合结果 | 第34-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 | 第38-53页 |
4.1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方法 | 第38-40页 |
4.1.1 由理论频率曲线确定x-t-T表 | 第38页 |
4.1.2 暴雨强度公式推求 | 第38-40页 |
4.2 泰州水文站暴雨强度公式 | 第40-41页 |
4.2.1 x-t-T关系建立 | 第40页 |
4.2.2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结果 | 第40-41页 |
4.3 马甸水文站暴雨强度公式 | 第41-43页 |
4.3.1 x-t-T关系建立 | 第41-42页 |
4.3.2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结果 | 第42-43页 |
4.4 溱潼水文站暴雨强度公式 | 第43-45页 |
4.4.1 x-t-T关系建立 | 第43-44页 |
4.4.2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结果 | 第44-45页 |
4.5 三站暴雨强度公式比较 | 第45-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公式合理性分析及推荐公式 | 第53-61页 |
5.1 泰州市与邻近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比较 | 第53-59页 |
5.2 泰州市推荐公式及其与原公式比较 | 第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6 短历时暴雨雨型统计分析 | 第61-64页 |
6.1 短历时暴雨成因概述 | 第61页 |
6.2 暴雨雨型模式分析 | 第61-64页 |
6.2.1 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6.2.2 分析成果 | 第62-64页 |
7 设计暴雨雨型分析 | 第64-90页 |
7.1 概述 | 第64页 |
7.2 芝加哥方法 | 第64-65页 |
7.3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 | 第65-66页 |
7.4 雨峰位置系数分析 | 第66-74页 |
7.4.1 场次暴雨雨峰位置系数计算 | 第66-74页 |
7.4.2 设计雨型雨峰位置系数的确定 | 第74页 |
7.5 设计雨型计算公式 | 第74-75页 |
7.6 泰州市市区设计暴雨雨型 | 第75-88页 |
7.7 雨型成果分析 | 第88-89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8 结论 | 第90-92页 |
8.1 暴雨强度公式修编 | 第90-91页 |
8.2 设计暴雨雨型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录一: 泰州站暴雨强度查算表 | 第95-103页 |
附录二: 泰州站暴雨降水量曲线 | 第103-104页 |
附录三: 泰州市暴雨强度~历时~重现期关系曲线图 | 第104-105页 |
附录四: 151场次暴雨雨型图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