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缝洞型介质剩余油物理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剩余油分布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3D模型打印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5 缝洞型介质油水两相流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6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典型缝洞油藏特征研究 | 第14-29页 |
2.1 野外露头考察结果及认识 | 第14-20页 |
2.1.1 缝洞类型及尺度 | 第14-17页 |
2.1.2 缝洞沟通形式 | 第17-19页 |
2.1.3 充填方式 | 第19-20页 |
2.2 缝洞形态分布及组合模式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2.2.1 岩溶发育特征 | 第20-21页 |
2.2.2 裂缝形态特征 | 第21-23页 |
2.2.3 溶洞形态特征 | 第23页 |
2.2.4 充填特征 | 第23-25页 |
2.3 典型缝洞分布模式的建立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3D打印制作岩心工艺原理及岩心制作方法研究 | 第29-47页 |
3.1 3D打印工艺类型及材料类型 | 第29-35页 |
3.1.1 3D打印工艺类型 | 第29-32页 |
3.1.2 打印材料类型及特点 | 第32-33页 |
3.1.3 覆膜树脂砂材料特性 | 第33-35页 |
3.2 采用激光烧结3D打印技术制作实验岩心 | 第35-39页 |
3.2.1 3D模型制作原理 | 第35-37页 |
3.2.2 3D模型设计流程 | 第37页 |
3.2.3 实验标准操作步骤 | 第37-39页 |
3.3 3D打印岩心降低渗透率测试 | 第39-43页 |
3.3.1 实验条件 | 第39-40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3.3 实验流程 | 第41-42页 |
3.3.4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3.4 3D打印材料表面密封实验 | 第43-46页 |
3.4.1 实验条件 | 第43页 |
3.4.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4.3 实验流程 | 第45-46页 |
3.4.4 实验结果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3D打印制作二维、三维缝洞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 | 第47-66页 |
4.1 3D打印二维可视化模型制作 | 第47-57页 |
4.1.1 基于塔河油田缝洞油藏的典型缝洞组合模型 | 第47-50页 |
4.1.2 应用3D软件设计典型缝洞立体形状 | 第50-52页 |
4.1.3 利用Magic和 Arps软件处理模型文件 | 第52-54页 |
4.1.4 模型后期处理 | 第54-56页 |
4.1.5 密封形成可视化模型 | 第56-57页 |
4.2 3D打印三维复杂模型方法 | 第57-65页 |
4.2.1 直接法 | 第57-59页 |
4.2.2 数据建模法 | 第59-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典型缝洞油藏剩余油类型研究 | 第66-78页 |
5.1 二维缝洞网络模型注采规律及剩余油分布 | 第66-73页 |
5.1.1 模型制作参数与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66-69页 |
5.1.2 二维典型缝洞组合模型实验 | 第69-73页 |
5.2 两相流动数值模拟实验及剩余油分布 | 第73-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