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低孔低渗储层综合评价的国内外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0页 |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概况与储层特征 | 第12-17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2-13页 |
2.2 地层发育特点 | 第13页 |
2.3 构造发育特点 | 第13页 |
2.4 阿尔凹陷储层特征 | 第13-17页 |
第三章 储层物性表征及分类方法 | 第17-50页 |
3.1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 第17-31页 |
3.1.1 以岩心核磁分析为基础的孔隙度 | 第17-18页 |
3.1.2 以常规物性分析资料为基础的孔隙度模型 | 第18-31页 |
3.2 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 | 第31-36页 |
3.2.1 岩心核磁Timmur-Coates模型 | 第31页 |
3.2.2 分孔隙度区间岩心核磁渗透率计算模型 | 第31-33页 |
3.2.3 利用声波孔隙度计算渗透率 | 第33-36页 |
3.3 核磁共振孔隙结构分类方法 | 第36-45页 |
3.3.1 岩石孔隙结构评价方法 | 第36-38页 |
3.3.2 孔隙结构分类及储层产能评价 | 第38-41页 |
3.3.3 应用效果评价 | 第41-45页 |
3.4 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储层分类 | 第45-50页 |
3.4.1 储层分类指标优选 | 第46-47页 |
3.4.2 储层产能效果评价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含油性评价方法 | 第50-67页 |
4.1 阿尔凹陷含油性评价难点 | 第50页 |
4.2 岩电规律分析 | 第50-52页 |
4.3 孔隙结构与A、M值 | 第52-57页 |
4.4 孔隙结构与N值 | 第57-63页 |
4.5 可变A、M、N含油饱和度方法精度分析 | 第63-67页 |
4.5.1 可变a、m、n方法计算结果对比 | 第63-64页 |
4.5.2 可变a、m、n方法应用效果评价 | 第64-67页 |
第五章 阿尔凹陷储层测井综合解释评价 | 第67-79页 |
5.1 阿尔凹陷储层岩性划分 | 第67-71页 |
5.1.1 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岩性 | 第68页 |
5.1.2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识别岩性 | 第68-69页 |
5.1.3 微电阻率扫描技术识别岩性 | 第69-70页 |
5.1.4 凝灰质含量与测井曲线的关系 | 第70-71页 |
5.2 物性评价 | 第71-72页 |
5.3 阿尔凹陷含油性评价 | 第72-79页 |
5.3.1 分层组建立解释标准 | 第72-75页 |
5.3.2 储层横向对比技术 | 第75页 |
5.3.3 应用效果评价 | 第75-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