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1.3.1 图像、文献分析 | 第12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1.4 人物纹漆器概述及铜镜的必要说明 | 第13-23页 |
1.4.1 “奁”的解析 | 第13-14页 |
1.4.2 汉代以前人物纹漆奁研究 | 第14-17页 |
1.4.3 汉代人物纹漆奁分析 | 第17-19页 |
1.4.4 关于伍子胥铜镜说明 | 第19-23页 |
2.襄阳擂鼓台1号汉墓人物纹漆奁分析 | 第23-46页 |
2.1 人物纹漆奁图像形式分析 | 第23-32页 |
2.1.1 湖北襄阳擂鼓台1号汉墓人物纹漆奁的考古发掘 | 第23-27页 |
2.1.2 人物纹漆奁图像分析 | 第27-32页 |
2.2 人物纹漆奁伍子胥主题分析 | 第32-36页 |
2.2.1 人物纹漆奁图像与同时期伍子胥铜镜图像对比 | 第32-34页 |
2.2.2 襄阳擂鼓台人物纹漆奁的伍子胥主题成为可能 | 第34-36页 |
2.3 人物纹漆奁的伍子胥主题解读 | 第36-46页 |
2.3.1 有关伍子胥故事的文献资料佐证 | 第36-40页 |
2.3.2 人物纹漆奁的伍子胥主题图像解读 | 第40-46页 |
3.人物纹漆奁伍子胥主题形成的原因 | 第46-63页 |
3.1 汉代伍子胥故事文本趋于完善、形成 | 第46-50页 |
3.2 沿袭先秦忠孝观和血亲复仇思想 | 第50-52页 |
3.3 先秦的主题性图像延续 | 第52-63页 |
4.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