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 致病疫霉的概述 | 第11-12页 |
1.1 致病疫霉 | 第11页 |
1.2 致病疫霉的生活史 | 第11-12页 |
1.3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及危害 | 第12页 |
2 致病疫霉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3 致病疫霉交配型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4 致病疫霉卵孢子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5 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3-59页 |
第一章 福建、湖南自育型致病疫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5-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1.1 供试致病疫霉菌株的采集与分离 | 第26-27页 |
1.2 致病疫霉交配型的测定 | 第27页 |
1.3 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7页 |
1.4 单孢分离 | 第27页 |
1.5 自育性状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中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1.6 诱导自育型致病疫霉菌株在马铃薯叶片组织内产生卵孢子 | 第28页 |
1.7 自育型菌株产生的卵孢子败育率测定 | 第28页 |
1.8 卵孢子活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2.1 致病疫霉的分离及交配型 | 第29页 |
2.2 自育型性状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中可稳定遗传 | 第29页 |
2.3 自育型菌株在黑麦培养基上产生健康卵孢子的比例低 | 第29-30页 |
2.4 自育型菌株在马铃薯叶片组织内产生大量健康的卵孢子 | 第30-31页 |
2.5 自育型菌株在马铃薯叶片组织内产生具活性卵孢子的比例高 | 第3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福建、湖南和安徽省致病疫霉的生理小种组成 | 第35-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1.1 病原菌的采集与分离 | 第36-37页 |
1.2 鉴别寄主 | 第37页 |
1.3 供试培养基 | 第37页 |
1.4 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7页 |
1.5 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生理小种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2.1 福建福安、霞浦致病疫霉生理小种及毒力基因频率 | 第38-40页 |
2.2 湖南永顺致病疫霉生理小种及毒力基因频率 | 第40-41页 |
2.3 安徽界首致病疫霉生理小种及毒力基因频率 | 第41-4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福建、湖南和安徽省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和霜霉威的敏感性 | 第47-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8页 |
1.2 供试药剂 | 第48页 |
1.3 供试培养基 | 第48页 |
1.4 供试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测定 | 第48-49页 |
1.5 供试菌株对霜霉威的敏感性测定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2.1 致病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 | 第49-52页 |
2.2 致病疫霉对霜霉威的敏感性 | 第52-5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