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农地产权稳定性制度安排差异:理论解释及实证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1 基本概念 | 第11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5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8页 |
1.6.1 可能的创新 | 第15-16页 |
1.6.2 论文的不足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 农地产权稳定性制度安排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1 农地产权 | 第18页 |
2.1.2 农地产权稳定性制度安排 | 第18-19页 |
2.2 村庄农地产权稳定性制度安排的理论模型 | 第19-20页 |
2.3 村庄农地产权稳定性制度安排的实证研究 | 第20-22页 |
2.4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及启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3.1 制度的内涵 | 第24页 |
3.2 理论的选择 | 第24-26页 |
3.2.1 North对制度安排的解释 | 第24-25页 |
3.2.2 Bromley对制度安排的解释 | 第25页 |
3.2.3 理论的比较 | 第25-26页 |
3.3 能动的实用主义理论 | 第26-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村庄农地产权稳定性制度安排理论解释 | 第30-38页 |
4.1 农地产权稳定性制度安排的内涵 | 第30-31页 |
4.2 中央政府农地产权稳定性制度安排的制定历程 | 第31-32页 |
4.3 村庄农地产权稳定性制度安排的理论解释 | 第32-36页 |
4.3.1 环境对个体行动意愿的影响 | 第33-35页 |
4.3.2 村庄的集体行动 | 第35-36页 |
4.4 理论分析框架 | 第36-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村庄农地产权稳定性制度安排的实证研究 | 第38-50页 |
5.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 第38-39页 |
5.2 变量选取 | 第39-41页 |
5.2.1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9-40页 |
5.2.2 村庄组织特性 | 第40-41页 |
5.3 研究区域选择及描述性分析 | 第41-44页 |
5.3.1 研究区域选择 | 第41-43页 |
5.3.2 描述性分析 | 第43-44页 |
5.4 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5.4.1 模型假定检验 | 第44-45页 |
5.4.2 模型估计结果 | 第45-46页 |
5.4.3 模型估计后检验 | 第46-47页 |
5.4.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0-5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