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LTE-U系统的随机接入和数据传输的机制设计与参数优化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语表第20-24页
1 绪论第24-48页
    1.1 研究背景第26页
    1.2 5G通信技术概况第26-33页
        1.2.1 应用场景第27-28页
        1.2.2 关键能力第28-30页
        1.2.3 技术挑战第30页
        1.2.4 网络容量的提升途径第30-32页
        1.2.5 免授权频段的LTE-LTE-U第32-33页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第33-42页
        1.3.1 随机接入的机制、协议与性能第35-38页
        1.3.2 性能最优的数据传输第38-41页
        1.3.3 面向大量小数据包业务的接入和传输第41-42页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结构安排第42-48页
2 LTE-U与Wi-Fi的共存及有效信道设计第48-58页
    2.1 传统LTE和Wi-Fi的技术对比第48-49页
    2.2 LTE-U和Wi-Fi的共存机制第49-51页
    2.3 LTE-U与Wi-Fi的共存性能第51-55页
        2.3.1 信道接入概率和数据冲突概率第51-53页
        2.3.2 信道占空比第53-54页
        2.3.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4-55页
    2.4 有效信道第55-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3 基于用户分组和有效窗长的随机接入第58-88页
    3.1 系统模型第58-61页
        3.1.1 LTE-U系统和Wi-Fi系统共存第59页
        3.1.2 用户分组第59-61页
        3.1.3 组内用户分散第61页
    3.2 随机接入协议第61-66页
        3.2.1 协议设计第61-63页
        3.2.2 相邻RA尝试间的时长第63-65页
        3.2.3 与传统LTE系统随机接入协议比较第65-66页
    3.3 随机接入性能分析第66-73页
        3.3.1 性能指标第66-68页
        3.3.2 一个组激活周期内的RA时隙数第68-69页
        3.3.3 随机接入成功用户数第69-71页
        3.3.4 随机接入掉线用户数第71-72页
        3.3.5 随机接入成功用户的平均时延第72-73页
    3.4 最优承载RA时隙数第73-76页
        3.4.1 优化问题建模第73-74页
        3.4.2 最优承载RA时隙数的推导第74-76页
    3.5 数值和仿真结果第76-87页
        3.5.1 参数设置第77-79页
        3.5.2 最优承载RA时隙数第79-81页
        3.5.3 随机接入成功率和掉线率、成功用户数和时延第81-85页
        3.5.4 preamble码传输次数的CDF第85-87页
    3.6 本章小结第87-88页
4 兼顾用户满意度和信道利用率的数据传输第88-114页
    4.1 系统模型第88-92页
        4.1.1 帧结构和子载波分配第89-90页
        4.1.2 信道利用率第90-91页
        4.1.3 用户满意度第91-92页
        4.1.4 用户满意度和信道利用率的讨论第92页
    4.2 最优时频资源管理第92-100页
        4.2.1 问题建模第93-94页
        4.2.2 单子帧的时频资源管理第94-98页
        4.2.3 求解单子帧的优化问题第98-100页
    4.3 仿真结果第100-111页
        4.3.1 场景和系统参数第100-102页
        4.3.2 子载波分配对LTE-U系统性能的影响第102-103页
        4.3.3 时频联合优化对LTE-U系统性能的影响第103-107页
        4.3.4 算法参数对LTE-U系统性能的影响第107-109页
        4.3.5 LTE-U和Wi-Fi系统的占空比第109-111页
    4.4 本章小结第111-114页
5 面向大量小数据包业务的接入和传输第114-138页
    5.1 DQRA-MIMO系统设计第114-120页
        5.1.1 子帧结构第115-116页
        5.1.2 接入控制和冲突解决第116-117页
        5.1.3 数据传输和检测第117-119页
        5.1.4 DQRA-MIMO系统的特点第119-120页
    5.2 性能分析第120-125页
        5.2.1 冲突解决能力第120-121页
        5.2.2 系统稳定性第121-122页
        5.2.3 吞吐量第122-123页
        5.2.4 时延第123-125页
    5.3 时延约束下使吞吐量最大的最优M值第125-128页
        5.3.1 问题建模第125-126页
        5.3.2 最优RA时隙数的推导第126-128页
    5.4 性能评估第128-136页
        5.4.1 参数设置第128-129页
        5.4.2 对比算法第129-130页
        5.4.3 最优RA时隙数第130-131页
        5.4.4 系统参数对最优RA时隙数的影响第131-132页
        5.4.5 吞吐量第132-134页
        5.4.6 时延第134-136页
    5.5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38-142页
    6.1 工作总结第138-139页
    6.2 未来展望第139-142页
附录A 基于用户分组和有效窗长的随机接入第142-154页
    A.1 传统LTE系统的随机接入协议第142-145页
    A.2 E[ψ_u]的推导第145-146页
    A.3 N_s~(Det)的推导第146-147页
    A.4 M_(n,s)的推导第147-149页
    A.5 p_c(B_2|B_1)的推导第149-152页
    A.6 m的区间的推导第152-153页
    A.7 命题1的证明第153-154页
附录B 用户满意度和信道利用率加权和最大的数据传输第154-159页
    B.1 式(4.17)中不等式的推导第154-156页
    B.2 OP2和OP3等价的证明第156-158页
    B.3 OTFRM算法收敛性的证明第158-159页
附录C 大量小数据包业务的接入和传输第159-162页
    C.1 S_1的推导第159-160页
    C.2 命题1的证明第160-161页
    C.3 命题3的证明第161-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研项目和主要成果第172-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响应型的磁共振造影剂的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T1-DCE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胶质瘤分级诊断及增殖活性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