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关于科学自由观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关于贝尔纳科学自由观的研究 | 第14-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贝尔纳科学自由观的历史生成 | 第19-27页 |
2.1 贝尔纳其人其事 | 第19-22页 |
2.1.1 学校教育与科学偏好 | 第19-20页 |
2.1.2 学术追求与学术成就 | 第20-21页 |
2.1.3 “科学学”奠基之作——《科学的社会功能》 | 第21-22页 |
2.2 贝尔纳科学自由观的历史背景及特征 | 第22-24页 |
2.2.1 贝尔纳所处的历史时代 | 第22-23页 |
2.2.2 法西斯主义对科学的扭曲 | 第23页 |
2.2.3 科学与经济的结盟 | 第23-24页 |
2.2.4 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 第24页 |
2.3 贝尔纳科学自由观理论渊源 | 第24-27页 |
2.3.1 英国“左派”科学家科学观的影响 | 第25页 |
2.3.2 培根科学观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3 马克思科学观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贝尔纳科学自由观的主要内容 | 第27-40页 |
3.1 科学自由释义 | 第27-30页 |
3.1.1 科学言论自由 | 第27-28页 |
3.1.2 科学研究自由 | 第28-29页 |
3.1.3 科学传播自由 | 第29-30页 |
3.1.4 三者之间关系 | 第30页 |
3.2 科学自由理论诠释 | 第30-34页 |
3.2.1 科学自由与科学民主 | 第32页 |
3.2.2 科学自由与科学精神 | 第32-33页 |
3.2.3 科学自由与科学规范 | 第33页 |
3.2.4 科学自由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 第33-34页 |
3.3 科学自由的实现途径 | 第34-37页 |
3.3.1 科学主体的宏观层次——国家政府层面 | 第34-35页 |
3.3.2 科学主体的中观层次——科学研究组织 | 第35-37页 |
3.3.3 科学主体的微观层次——具体科学组织 | 第37页 |
3.4 科学自由与科学计划的逻辑关系 | 第37-40页 |
3.4.1 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 第38页 |
3.4.2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贝尔纳科学自由观评析 | 第40-46页 |
4.1 贝尔纳科学自由观的理论贡献 | 第40-42页 |
4.1.1 开创了科学自由观的研究方向 | 第40-41页 |
4.1.2 推进了科技决策的民主化进程 | 第41-42页 |
4.1.3 提出了多元化主体的研究模型 | 第42页 |
4.2 贝尔纳科学自由观的时代局限 | 第42-46页 |
4.2.1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 第43-44页 |
4.2.2 操作与实施的困局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营造科学创新的自由氛围 | 第46-58页 |
5.1 确立最广科学自由参与主体 | 第46-49页 |
5.1.1 群众主体 | 第46-47页 |
5.1.2 科学主体 | 第47-48页 |
5.1.3 政治主体 | 第48-49页 |
5.2 构建新型科学自由的管理模式 | 第49-52页 |
5.2.1 科学规划与自由研究的有机结合 | 第49-50页 |
5.2.2 科学开放的维度体系 | 第50-51页 |
5.2.3 科学的外部合作与科学的内部民主 | 第51-52页 |
5.3 科学自由与诺贝尔奖 | 第52-58页 |
5.3.1 诺贝尔奖获奖者的自由研究 | 第53-54页 |
5.3.2 创新心理与学术创造 | 第54-55页 |
5.3.3 为科学家营造自由氛围 | 第55-58页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