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与分析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引言第14-28页
    1.1 国内外主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模型框架研究概况第14-19页
        1.1.1 单一因子评价指标第15页
        1.1.2 多因子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15-19页
            1.1.2.1 PSR及其扩展修正模型框架第15-17页
            1.1.2.2 其他模型框架指标体系第17-19页
    1.2 国内外主要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概况第19-25页
        1.2.1 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第19页
        1.2.2 多因子指数综合评价法第19-25页
            1.2.2.1 数学模型法第20-23页
            1.2.2.2 生态模型法第23-24页
            1.2.2.3 生态承载力分析法第24-25页
    1.3 研究内容第25页
    1.4 研究意义第25-27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27-28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8-30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第28-29页
        2.1.1 地理位置第28页
        2.1.2 地质地貌第28页
        2.1.3 气候第28页
        2.1.4 水文第28-29页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第29-30页
        2.2.1 建置沿革第29页
        2.2.2 经济社会第29-30页
        2.2.3 旅游资源第30页
3 研究方法第30-44页
    3.1 基于综合指数法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驱动力分析第30-33页
        3.1.1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30页
        3.1.2 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第30页
        3.1.3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第30-31页
        3.1.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1页
            3.1.4.1 熵权法确定权重第31页
            3.1.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第31页
        3.1.5 安全阈值的确定及生态安全等级划分第31-32页
        3.1.6 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计算第32-33页
        3.1.7 生态安全驱动力分析方法第33页
            3.1.7.1 主成分分析法第33页
            3.1.7.2 通径分析法第33页
    3.2 基于主成分投影法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驱动力分析第33-35页
        3.2.1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33-34页
        3.2.2 基本原理与步骤第34-35页
    3.3 基于灰色关联法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驱动力分析第35-38页
        3.3.1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35页
        3.3.2 基本原理与步骤第35-38页
            3.3.2.1 参考数列的计算第36-38页
            3.3.2.2 关联系数的计算第38页
    3.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驱动力分析第38-40页
        3.4.1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39页
        3.4.2 基本原理与步骤第39-40页
    3.5 平潭岛生态系统承载力动态趋势及驱动力分析第40-44页
        3.5.1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40-42页
            3.5.1.1 均衡因子的确定第40页
            3.5.1.2 产量因子的确定第40-42页
        3.5.2 基本原理与步骤第42-44页
            3.5.2.1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步骤第42页
            3.5.2.2 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第42-44页
                3.5.2.2.1 生物资料消费模型第42-43页
                3.5.2.2.2 能源资料消费模型第43页
                3.5.2.2.3 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的计算公式第43-44页
                3.5.2.2.4 区域生态压力指数模型第44页
                3.5.2.2.5 区域生态安全指数模型第44页
    3.6 平潭岛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第44页
4 结果与分析第44-97页
    4.1 基于综合指数法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驱动力分析第44-52页
        4.1.1 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相关权重第44-46页
        4.1.2 各个年份的生态安全因子值和生态安全指数值第46-48页
        4.1.3 生态安全度变化的相关因子分析第48页
        4.1.4 驱动力计算及结果分析第48-51页
            4.1.4.1 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的主成分分析第48-50页
            4.1.4.2 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的通径分析第50-51页
        4.1.5 平潭岛生态安全度预测第51-52页
    4.2 基于主成分投影法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驱动力分析第52-54页
        4.2.1 投影值的计算第52-53页
        4.2.2 驱动力分析第53页
        4.2.3 投影值预测第53-54页
    4.3 基于灰色关联法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驱动力分析第54-60页
        4.3.1 采用关联系数平均值法计算灰色关联度第54-55页
        4.3.2 采用赋权法计算灰色关联度第55-58页
            4.3.2.1 基于变异系数法求权重第55-56页
            4.3.2.2 赋权后关联系数及关联度表第56-58页
            4.3.2.3 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灰色关联度平均值第58页
        4.3.3 各年份关联度排序第58-59页
        4.3.4 驱动力分析第59-60页
        4.3.5 关联度预测第60页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平潭岛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驱动力分析第60-70页
        4.4.1 计算隶属度评判集第60-62页
        4.4.2 将评判集数量化第62-63页
            4.4.2.1 按照加权平均法作出评判结论第62-63页
            4.4.2.2 采用加权线性和法第63页
        4.4.3 其余年份模糊评判集第63-64页
        4.4.4 将评判集数量化第64-66页
            4.4.4.1 按照加权平均法作出评判结论第64-65页
            4.4.4.2 按照采用加权线性和法作出评判结论第65-66页
        4.4.5 驱动力分析第66-70页
        4.4.6 隶属度预测第70页
    4.5 平潭岛生态系统承载力动态趋势及驱动力分析第70-87页
        4.5.1 平潭岛生态承载力动态趋势与分析第70-74页
        4.5.2 平潭岛生态足迹的动态趋势与分析第74-81页
            4.5.2.1 生物资源消费需求第74-77页
            4.5.2.2 能源消费需求第77页
            4.5.2.3 生态足迹总需求第77-81页
        4.5.3 生态盈余、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安全指数第81-82页
        4.5.4 可持续能力分析第82-83页
        4.5.5 生态承载力动态趋势的驱动力分析第83-85页
            4.5.5.1 自然驱动力分析第83-84页
            4.5.5.2 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第84-85页
        4.5.6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趋势预测第85-87页
            4.5.6.1 运用指数平滑法预测第85-86页
            4.5.6.2 运用线性拟合法预测第86-87页
    4.6 平潭岛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第87-97页
        4.6.1 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分析第87-91页
            4.6.1.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幅度第87-89页
            4.6.1.2 土地利用数量动态变化度分析第89-91页
                4.6.1.2.1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第89-90页
                4.6.1.2.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第90-91页
        4.6.2 土地利用的程度变化分析第91-96页
            4.6.2.1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第91-92页
            4.6.2.2 土地利用变化值分析第92页
            4.6.2.3 土地利用变化率分析第92-93页
            4.6.2.4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第93-94页
            4.6.2.5 土地垦殖率分析第94-95页
            4.6.2.6 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分析第95-96页
        4.6.3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第96-97页
5 结论与讨论第97-102页
    5.1 四种评价方法的优劣第97-98页
    5.2 四种评价方法对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第98-99页
    5.3 平潭岛生态承载力与土地利用概况第99-101页
    5.4 建议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4页
附表1:标准化处理第114-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固定化细胞的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净化四氢呋喃废气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pH分层控制的生物滴滤塔净化多组分废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