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质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3 混凝土早期开裂敏感性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1-34页 |
2.0 概述 | 第21页 |
2.1 原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水泥 | 第21页 |
2.1.2 砂石 | 第21-22页 |
2.1.3 粉煤灰 | 第22页 |
2.1.4 外掺剂和水 | 第22页 |
2.2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第22-24页 |
2.2.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22-23页 |
2.2.2 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第23-24页 |
2.2.3 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第24页 |
2.3 温度应力试验 | 第24-30页 |
2.3.1 温度应力试验机发展简介 | 第24-25页 |
2.3.2 温度应力试验机装置介绍 | 第25-27页 |
2.3.3 两种温度应力试验机装置性能对比 | 第27-28页 |
2.3.4 试验过程 | 第28-29页 |
2.3.5 温度历程设计 | 第29-30页 |
2.4 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 第30-32页 |
2.4.1 抗压强度试验 | 第30页 |
2.4.2 轴向拉伸试验 | 第30-31页 |
2.4.3 混凝土拌合物凝结时间试验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约束应力和徐变研究 | 第34-53页 |
3.1 概述 | 第34页 |
3.2 早期约束应力的发展 | 第34-35页 |
3.3 早期徐变的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3.4 不同温度历程下超高掺混凝土的约束应力和徐变研究 | 第36-44页 |
3.4.1 不同TSTM(匹配模式)下的约束应力和徐变研究 | 第36-41页 |
3.4.2 不同模式下的约束应力和徐变研究 | 第41-44页 |
3.5 两种混凝土的约束应力和徐变研究 | 第44-52页 |
3.5.1 绝热模式下的早期约束应力和徐变研究 | 第44-48页 |
3.5.2 匹配模式下的早期约束应力和徐变 | 第48-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应力松弛 | 第53-64页 |
4.1 概述 | 第53页 |
4.2 成熟度理论 | 第53-55页 |
4.3 早期应力松弛的计算方法 | 第55-56页 |
4.4 不同温度历程下超高掺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应力松弛 | 第56-60页 |
4.4.1 不同温度应力试验机下早期应力松弛 | 第56-59页 |
4.4.2 不同温度模式下的早期应力松弛 | 第59-60页 |
4.5 同种模式下不同混凝土早期应力松弛 | 第60-63页 |
4.5.1 绝热模式下的早期应力松弛 | 第60-61页 |
4.5.2 匹配模式下的早期应力松弛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粉煤灰混凝土的开裂敏感性研究 | 第64-71页 |
5.1 概述 | 第64页 |
5.2 早期抗拉强度研究 | 第64-65页 |
5.3 超高掺混凝土不同温度应力试验机下早期开裂敏感性评价 | 第65-66页 |
5.4 同种模式下不同混凝土的开裂敏感性评价 | 第66-67页 |
5.4.1 绝热模式下的早期开裂敏感性评价 | 第66-67页 |
5.4.2 匹配模式下的早期开裂敏感性评价 | 第67页 |
5.5 基于温度应力试验的两种混凝土的抗裂性评价 | 第67-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71-72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