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最新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1.2.3 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小额信贷扶贫概述 | 第18-20页 |
2.1.1 小额信贷扶贫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小额信贷扶贫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1.3 小额信贷扶贫的发展 | 第19-20页 |
2.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4页 |
2.2.1 信贷风险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24页 |
第3章 沂南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24-41页 |
3.1 沂南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业务简介 | 第24-28页 |
3.1.1 沂南县农信社简介 | 第24页 |
3.1.2 沂南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简介 | 第24-28页 |
3.2 沂南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业务风险表现形式 | 第28-33页 |
3.2.1 自然风险 | 第28-30页 |
3.2.2 市场风险 | 第30-31页 |
3.2.3 道德风险 | 第31页 |
3.2.4 利率风险 | 第31-32页 |
3.2.5 操作风险 | 第32页 |
3.2.6 法律与制度风险 | 第32-33页 |
3.3 沂南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33-41页 |
3.3.1 链条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第33页 |
3.3.2 以专项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 | 第33-34页 |
3.3.3 农户信用评价体系 | 第34-37页 |
3.3.4 矩阵分类风险评估指标和分级预警 | 第37-39页 |
3.3.5 “三包一挂”激励约束机制 | 第39-41页 |
第4章 沂南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41-51页 |
4.1 沂南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典型案例研究 | 第41-43页 |
4.1.1 生猪养殖户甲的贷款案例 | 第41页 |
4.1.2 蔬菜销售商乙的贷款案例 | 第41-42页 |
4.1.3 钢材经销商丙的贷款案例 | 第42-43页 |
4.2 沂南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7页 |
4.2.1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存在缺陷 | 第43-44页 |
4.2.2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 第44-45页 |
4.2.3 农户信用评级指标设置不科学 | 第45-46页 |
4.2.4 风险评估量化体系和预警制度不完善 | 第46-47页 |
4.3 沂南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7-51页 |
4.3.1 农信社自身因素 | 第47-48页 |
4.3.2 外部环境因素 | 第48-49页 |
4.3.3 微观机制因素 | 第49-51页 |
第5章 沂南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优化对策 | 第51-57页 |
5.1 调整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第51-52页 |
5.1.1 成立扶贫信贷专营部 | 第51页 |
5.1.2 建立片区客户经理制 | 第51-52页 |
5.2 改革内部控制机制 | 第52-53页 |
5.2.1 强化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 第52页 |
5.2.2 加强内部管理培训与监督 | 第52-53页 |
5.3 完善信用风险量化机制 | 第53页 |
5.4 完善扶贫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 第53-57页 |
5.4.1 完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评估制度 | 第53-56页 |
5.4.2 完善动态授信评级管理制度 | 第56页 |
5.4.3 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