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浅析代替考试罪的缺陷与完善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7-1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8页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8-9页
        1.3.1 主要内容第8-9页
        1.3.2 技术路线第9页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第9-10页
2 代替考试罪概述第10-16页
    2.1 张某、杨某公务员考试替考案第10-11页
    2.2 替考行为产生的原因第11页
    2.3 我国针对替考处罚的政策演变第11-13页
        2.3.1 隋朝至清朝时期第12页
        2.3.2 恢复高考之后至2015年第12-13页
        2.3.3 2015 年至今第13页
    2.4 替考行为入刑意义第13-14页
        2.4.1 使考试更加公平,促进国家人才选拔第13页
        2.4.2 完善刑法的预防与保障作用第13-14页
        2.4.3 为今后《考试法》顺利出台做了铺垫第14页
    2.5 替考行为入刑的争议第14-16页
        2.5.1 肯定意见第14页
        2.5.2 否定意见第14-15页
        2.5.3 笔者观点第15-16页
3 我国代替考试罪存在的问题第16-21页
    3.1 适用范围不明确第16-17页
        3.1.1 关于“法律规定”的解释不明确第16页
        3.1.2 “国家考试”没有清楚的界定第16-17页
        3.1.3 考试的形式不明确第17页
    3.2 未切合替考罪主体的具体情况第17-18页
        3.2.1 未考虑到替考者的具体类型第17-18页
        3.2.2 未对在校学生加以区分第18页
    3.3 强制措施难以适用第18-19页
    3.4 忽略了污名化带来的影响第19-21页
        3.4.1 对生活的影响第19页
        3.4.2 对工作的影响第19-20页
        3.4.3 对身边近亲属的影响第20-21页
4 我国代替考试罪的完善第21-27页
    4.1 域外立法经验的借鉴第21-22页
        4.1.1 日本对替考行为的规制第21页
        4.1.2 美国对替考行为的规制第21页
        4.1.3 德国对替考行为的规制第21页
        4.1.4 我国台湾地区对替考行为的规制第21-22页
    4.2 明确适用范围及形式第22-23页
        4.2.1 明确“法律规定”的范围第22页
        4.2.2 明确“国家考试”具体指的有哪些第22-23页
        4.2.3 明确适用替考罪的考试形式第23页
    4.3 修改法定刑配置第23-25页
        4.3.1 对初犯、在校学生以教育为主第23-24页
        4.3.2 对于专业替考者,加重刑罚第24-25页
    4.4 从源头上综合治理第25-27页
        4.4.1 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第25页
        4.4.2 严格管制互联网替考信息第25页
        4.4.3 加大力度宣传普法教育工作第25-26页
        4.4.4 加快我国《考试法》的出台第26-27页
5 结论第27-28页
致谢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0页

论文共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盗窃罪与诈骗罪的辨析--以“偷换商店二维码”案为例
下一篇:论业务过失犯罪的刑罚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