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44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1.1 肿瘤治疗的现状 | 第14页 |
1.1.2 纳米材料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潜力 | 第14-21页 |
1.2 介孔硅纳米颗粒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 | 第21-36页 |
1.2.1 介孔硅颗粒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提出 | 第21页 |
1.2.2 智能响应性介孔硅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 | 第21-36页 |
1.3 纳米药物载体在抗肿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9-41页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43-44页 |
2 级联pH响应性中空硅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抗肿瘤研究 | 第44-82页 |
2.1 前言 | 第44-4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6-53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6-47页 |
2.2.2 中空介孔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47页 |
2.2.3 级联pH响应性中空硅药物控释体系的制备与表征 | 第47-49页 |
2.2.4 中空硅控释体系的pH依赖性药物释放行为的测定 | 第49页 |
2.2.5 中空硅药物控释体系在细胞层面的响应性检测 | 第49-51页 |
2.2.6 纳米颗粒的血液稳定性 | 第51-52页 |
2.2.7 动物实验及相关指标检测 | 第52-5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79页 |
2.3.1 中空介孔硅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53页 |
2.3.2 级联pH响应的中空硅药物控释系统的表征 | 第53-61页 |
2.3.3 中空硅复合纳米系统的pH依赖性药物释放行为 | 第61-62页 |
2.3.4 中空硅药物控释体系在细胞层面的响应性检测 | 第62-72页 |
2.3.5 纳米颗粒的血液稳定性评价 | 第72-73页 |
2.3.6 动物体内疗效评价 | 第73-79页 |
2.4 小结 | 第79-82页 |
3 多级刺激响应性中空硅纳米系统用于肿瘤的深层渗透和程序化抗肿瘤研究 | 第82-114页 |
3.1 前言 | 第82-8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5-90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85-86页 |
3.2.2 中空介孔硅颗粒的合成与功能化修饰 | 第86页 |
3.2.3 功能性高分子的合成 | 第86-87页 |
3.2.4 多级刺激响应的多功能纳米系统的构建与表征 | 第87页 |
3.2.5 多级刺激响应纳米系统的电荷反转和粒径变化行为测定 | 第87-88页 |
3.2.6 多级刺激响应纳米系统的非特异性蛋白吸附行为的测定 | 第88页 |
3.2.7 多级刺激响应纳米系统的药物释放行为测定 | 第88页 |
3.2.8 多级刺激响应纳米系统在细胞层面的响应性检测 | 第88-89页 |
3.2.9 动物实验及相关指标检测 | 第89-9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0-111页 |
3.3.1 中空介孔硅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90页 |
3.3.2 多级刺激响应中空硅纳米系统的构建与表征 | 第90-95页 |
3.3.3 pH介导的多级刺激响应中空硅纳米系统的电荷反转 | 第95-96页 |
3.3.4 pH介导的多级刺激响应中空硅纳米系统的尺寸转换 | 第96-97页 |
3.3.5 多级刺激响应中空硅纳米系统的非特异性蛋白吸附行为 | 第97页 |
3.3.6 多级刺激响应中空硅纳米系统的药物释放行为 | 第97-98页 |
3.3.7 多级刺激响应中空硅纳米系统在细胞层面的响应性检测 | 第98-105页 |
3.3.8 动物体内疗效评价 | 第105-111页 |
3.4 小结 | 第111-114页 |
4 近红外光响应性介孔硅药物控释系统构建与生物学评价 | 第114-136页 |
4.1 前言 | 第114-11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6-121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16-117页 |
4.2.2 光响应性脂质体包裹的介孔硅复合药物控释系统的构建与表征 | 第117-118页 |
4.2.3 近红外光响应性脂质体/介孔硅复合体系的药物释放行为检测 | 第118-119页 |
4.2.4 纳米颗粒的非特异性蛋白吸附行为检测 | 第119页 |
4.2.5 脂质体/介孔硅复合体系在细胞层面的响应性检测 | 第119-12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33页 |
4.3.1 氨基化介孔硅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121页 |
4.3.2 光响应性脂质体/介孔硅复合药物控释系统的表征 | 第121-125页 |
4.3.3 脂质体/介孔硅复合体系的近红外光依赖性的药物释放行为 | 第125-126页 |
4.3.4 纳米颗粒的非特异性蛋白吸附行为 | 第126-127页 |
4.3.5 脂质体/介孔硅复合体系在细胞层面的响应性检测 | 第127-133页 |
4.4 小结 | 第133-136页 |
5 肿瘤弱酸性活化的多功能硅包金纳米系统构建及抗肿瘤研究 | 第136-178页 |
5.1 前言 | 第136-13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9-145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39-140页 |
5.2.2 介孔二氧化硅包裹的金纳米棒(AuNR@MSN)复合颗粒的合成 | 第140页 |
5.2.3 肿瘤弱酸性活化的多功能硅包金纳米系统的构建与表征 | 第140-141页 |
5.2.4 多功能的硅包金复合纳米体系的光热效应测量 | 第141-142页 |
5.2.5 多功能硅包金复合纳米体系的电荷反转行为的测定 | 第142页 |
5.2.6 多功能硅包金复合纳米体系的非特异性蛋白吸附行为的测定 | 第142页 |
5.2.7 多功能硅包金复合纳米体系在细胞层面的响应性评价 | 第142-144页 |
5.2.8 动物体内的抗肿瘤实验及相关指标检测 | 第144-14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45-176页 |
5.3.1 硅包金复合颗粒的表征 | 第145-146页 |
5.3.2 肿瘤弱酸性活化的多功能硅包金纳米系统的表征 | 第146-153页 |
5.3.3 近红外光介导的多功能硅包金复合纳米体系的光热效应 | 第153-154页 |
5.3.4 pH介导的多功能硅包金复合纳米体系的电荷反转 | 第154-155页 |
5.3.5 多功能硅包金复合纳米体系的非特异性蛋白吸附行为 | 第155-156页 |
5.3.6 多功能硅包金复合纳米体系在细胞层面的响应性行为 | 第156-169页 |
5.3.7 多功能纳米体系在体内的抗肿瘤疗效与生物安全性的评估 | 第169-176页 |
5.4 小结 | 第176-178页 |
6 主要结论与后续建议 | 第178-1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78-180页 |
6.2 后续工作建议 | 第180-182页 |
致谢 | 第182-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208页 |
附录 | 第208-209页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208-209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