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工程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自升式钻井平台简介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工程计算 | 第12-13页 |
1.3.2 现代离心模拟试验 | 第13页 |
1.3.3 有限元方法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地基承载力工程计算方法 | 第16-22页 |
2.1 地基承载力介绍 | 第16页 |
2.2 单一地层中地基承载能力计算 | 第16-18页 |
2.2.1 粘土中桩靴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16-17页 |
2.2.2 砂土中桩靴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17-18页 |
2.2.3 粉土中桩靴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18页 |
2.3 层状土中地基承载能力分析 | 第18-21页 |
2.3.1 双层土地基承载能力 | 第18-21页 |
2.3.2 穿刺现象 | 第21页 |
2.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单层土中桩靴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22-38页 |
3.1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22-24页 |
3.1.1 弹塑性理论简介 | 第22页 |
3.1.2 MOHR-COULOMB(摩尔-库伦)模型介绍 | 第22-24页 |
3.2 弹塑性有限元建模分析 | 第24-28页 |
3.2.1 基本假定 | 第24页 |
3.2.2 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3.2.3 模型约束及载荷 | 第25-26页 |
3.2.4 模型网格划分 | 第26页 |
3.2.5 土体尺寸考察 | 第26-27页 |
3.2.6 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27-28页 |
3.3 单层粘土中桩靴的极限承载力 | 第28-33页 |
3.3.1 极限承载力的提取 | 第28-29页 |
3.3.2 入泥深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3 粘土特性参数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4 桩靴参数的影响 | 第31-33页 |
3.4 单层砂土中桩靴的极限承载力 | 第33-36页 |
3.4.1 极限承载力的提取 | 第33-34页 |
3.4.2 贯入深度的影响 | 第34页 |
3.4.3 砂土特性参数的影响 | 第34-36页 |
3.5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双层土中桩靴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38-56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数值模型介绍 | 第38-41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38-39页 |
4.2.2 求解方法 | 第39-41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1-54页 |
4.3.1 上硬下软粘土层 | 第41-46页 |
4.3.2 上软下硬粘土层 | 第46-49页 |
4.3.3 上砂下粘土层 | 第49-54页 |
4.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桩靴贯入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56-66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5.2.1 模型说明 | 第56-57页 |
5.2.2 模型接触 | 第57页 |
5.2.3 加载方法和承载力提取 | 第57-58页 |
5.3 粘土的土体流动分析 | 第58-60页 |
5.3.1 空腔形成原理和土体速度分布 | 第58页 |
5.3.2 桩靴贯入过程位移监测点时程变化 | 第58-60页 |
5.4 砂土的土体流动分析 | 第60-62页 |
5.4.1 空腔形成原理和土体速度分布 | 第60-61页 |
5.4.2 桩靴贯入过程位移监测点时程变化 | 第61-62页 |
5.5 桩靴承载力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5.6 多层土穿刺模拟 | 第63-65页 |
5.6.1 背景介绍 | 第63页 |
5.6.2 模型建立 | 第63-64页 |
5.6.3 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5.7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