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济阳坳陷走滑场域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1-26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21页
        1.2.1 走滑断层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走滑断层应力机制研究现状第13页
        1.2.3 走滑断层描述方法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4 断层封闭性研究第17-19页
        1.2.5 断裂控藏作用研究第19-21页
    1.3 存在问题第21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5 完成工作量第23-24页
    1.6 主要成果与创新第24-26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6-32页
    2.1 区域概论第26-27页
    2.2 地层发育特征第27-31页
    2.3 区域构造特征第31-32页
第3章 走滑断层静态特征第32-53页
    3.1 走滑断层的分类第32页
        3.1.1 剖面形态分类第32页
        3.1.2 形成时期分类第32页
    3.2 刚性走滑断层特征第32-38页
        3.2.1 平面特征第32-34页
        3.2.2 剖面特征第34-38页
    3.3 塑性走滑断层特征第38-47页
        3.3.1 平面特征第38-42页
        3.3.2 剖面特征第42-47页
    3.4 隐蔽走滑断层特征第47-53页
        3.4.1 平面特征第47-49页
        3.4.2 剖面特征第49-53页
第4章 走滑断层动态特征第53-67页
    4.1 拉滑系数的理论推导第53-54页
    4.2 拉滑系数的计算步骤第54-56页
    4.3 实际应用第56-64页
        4.3.1 青东30断层第56-61页
        4.3.2 青东4断层第61-64页
    4.4 构造演化特征分析第64-67页
第5章 走滑断层的地震描述第67-74页
    5.1“地层块体对比法”解释刚性走滑断层第67页
    5.2“切片断面联合法”解释正逆转换走滑断层第67-71页
    5.3 属性体融合法解释塑性走滑断层第71-74页
第6章 走滑断层封堵性研究第74-90页
    6.1 断层两盘岩性对置研究第74-77页
        6.1.1 Allan图示法第74-75页
        6.1.2 断面虚拟井法第75-77页
    6.2 塑性地层涂抹研究第77-83页
        6.2.1 SGR法第77-80页
        6.2.2 CSP法第80-82页
        6.2.3 SSF法第82-83页
    6.3 断面正压力研究第83-85页
    6.4 断层封闭性综合分析第85-90页
        6.4.1 涂抹指标间的关系第85-87页
        6.4.2 断层封闭性综合分析第87-90页
第7章 走滑断层与油气成藏第90-110页
    7.1 走滑断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第90-92页
    7.2 走滑断层对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第92-98页
        7.2.1 刚性走滑断层第93-95页
        7.2.2 塑性走滑断层第95-98页
    7.3 走滑断层控制沉积体系的展布与迁移第98-105页
        7.3.1 走滑断层控制沉积中心的展布与迁移第98页
        7.3.2 走滑断层控制沉积体系的横向和垂向变化第98-103页
        7.3.3 走滑断层增压区控制局部凸起形成第103-104页
        7.3.4 走滑断层释压区控制局部沟谷形成第104-105页
    7.4 走滑构造控制油气成藏模式第105-110页
        7.4.1 立体运聚模式第105-107页
        7.4.2 夹层运聚模式第107-108页
        7.4.3 盖层运聚模式第108-110页
第8章 结论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6页
附录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及富集模式
下一篇: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纪构造演化的沉积作用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