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14-15页 |
1.3 “强柱弱梁”设计理论简介 | 第15页 |
1.4 国内外“强柱弱梁”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1.4.1 国内“强柱弱梁”的发展 | 第15-16页 |
1.4.2 国外“强柱弱梁”的发展 | 第16页 |
1.5 中国、美国、欧洲抗震规范有关“强柱弱梁”的介绍 | 第16-19页 |
1.5.1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 | 第16-17页 |
1.5.2 美国ACI规范[23] | 第17页 |
1.5.3 欧洲EC8规范[24] | 第17-18页 |
1.5.4 中、美、欧洲国规范比较 | 第18-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1.6.1 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1.6.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Pushover分析原理 | 第21-30页 |
2.1 Pushover法的简介 | 第21页 |
2.2 国内外Pushover分析法的发展 | 第21-22页 |
2.3 Pushover分析法 | 第22-29页 |
2.3.1 Pushover分析法的原理 | 第22-23页 |
2.3.2 Pushover分析法的建模操作步骤 | 第23-24页 |
2.3.3 Pushover分析法的建模操作步骤 | 第24-25页 |
2.3.4 Pushover分析法塑性铰的定义 | 第25-26页 |
2.3.5 Pushover曲线 | 第26页 |
2.3.6 需求谱的建立 | 第26-27页 |
2.3.7 性能点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RC框架结构弹性分析 | 第30-45页 |
3.1 RC框架模型的工程概况 | 第30-31页 |
3.2 RC框架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3.2.1 RC框架构件尺寸 | 第31-33页 |
3.2.2 RC框架结构模型参数 | 第33页 |
3.2.3 PKPM模型弹性分析计算 | 第33-34页 |
3.3 弹性分析 | 第34-36页 |
3.3.1 模态分析 | 第34页 |
3.3.2 RC框架结构梁、柱、板配筋 | 第34-35页 |
3.3.3 等效翼缘宽度范围的确定 | 第35-36页 |
3.4 T截面的简化与计算 | 第36-37页 |
3.5 RC框架模型实例计算 | 第37-44页 |
3.5.1 梁端实际承载力计算原理 | 第37-39页 |
3.5.2 梁端实际承载力与计算承载力的比较 | 第39-41页 |
3.5.3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 第41-42页 |
3.5.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下的梁端实际承载力 | 第42-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RC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Pushover分析 | 第45-67页 |
4.1 Pushover分析法 | 第45页 |
4.2 Pushover模型参数指定 | 第45-47页 |
4.2.1 SAP2000有限元参数 | 第45页 |
4.2.2 SAP2000有限元梁柱塑性铰的指定 | 第45页 |
4.2.3 SAP2000模型建立的思路 | 第45-47页 |
4.3 塑性铰的发展原理 | 第47-48页 |
4.4 Pushover计算分析 | 第48-65页 |
4.4.1 SAP2000模型 | 第48-49页 |
4.4.2 Pushover曲线基底剪力与顶底位移 | 第49-52页 |
4.4.3 ATC-40谱曲线 | 第52-53页 |
4.4.4 Pushover分析塑性铰的发展 | 第53-62页 |
4.4.5 RC框架结构梁柱出铰顺序及状态表 | 第62-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