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LID视角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0页
    1.1 背景分析第14-16页
        1.1.1 我国住区建设背景第14-15页
        1.1.2 我国雨洪安全背景第15-16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7页
        1.2.1 紧凑度第16-17页
        1.2.2 低影响开发第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页
    1.4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5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5.1 理论意义第18页
        1.5.2 实践意义第18-19页
    1.6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2章 LID理念影响下的紧凑住区第20-30页
    2.1 LID的发展及理念第20-22页
        2.1.1 LID的源起第20页
        2.1.2 LID的发展第20-21页
        2.1.3 LID的理念第21-22页
        2.1.4 LID的本质第22页
    2.2 紧凑住区的建设第22-25页
        2.2.1 紧凑住区的概念第22-23页
        2.2.2 紧凑住区的产生和发展第23-24页
        2.2.3 紧凑住区的特点第24-25页
    2.3 LID与紧凑住区的关系第25-30页
        2.3.1 LID与紧凑住区的共同目的第25-26页
        2.3.2 LID适用于紧凑住区的建设中第26-27页
        2.3.3 紧凑住区体现了LID的生态观第27页
        2.3.4 LID与紧凑住区的相互关系第27-30页
第3章 基于最小开发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度与评价第30-54页
    3.1 理论基础第30-35页
        3.1.1 紧凑与紧凑度第30-32页
        3.1.2 人居环境科学论第32页
        3.1.3 低影响开发第32-33页
        3.1.4 雨水管理措施第33-35页
    3.2 已有测度方法概述第35-40页
        3.2.1 紧凑城市测度方法第35-37页
        3.2.2 紧凑住区测度方法第37-38页
        3.2.3 已有测度方法综合述评第38-39页
        3.2.4 测度方法思考第39-40页
    3.3 住区最小开发模型第40-45页
        3.3.1 单栋建筑最小开发原始模型第41-42页
        3.3.2 住区院落最小开发初始模型第42-44页
        3.3.3 住区院落最小开发标准模型第44-45页
    3.4 住区空间密集程度测度体系第45-47页
        3.4.1 指标选取第45页
        3.4.2 空间密集程度测度指标体系第45-47页
    3.5 基于LID的住区环境评价体系第47-50页
        3.5.1 指标选取第47-48页
        3.5.2 社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第48页
        3.5.3 LID水文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第48-50页
    3.6 数据处理方法第50-51页
        3.6.1 标准归一处理第50-51页
        3.6.2 加权赋值第51页
    3.7 住区紧凑度综合指数体系第51-52页
    3.8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住区紧凑度计算分析第54-74页
    4.1 住区紧凑度测度计算第54-59页
        4.1.1 人口密度第54-55页
        4.1.2 容积率第55-57页
        4.1.3 建筑密度第57-58页
        4.1.4 住区紧凑度测度加权归一值第58-59页
    4.2 住区人居环境评价值计算第59-71页
        4.2.1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第59-60页
        4.2.2 人均绿地面积第60-62页
        4.2.3 人均雨水渗透量差值第62-64页
        4.2.4 人均雨水蓄存量差值第64-68页
        4.2.5 人均雨水溢流量差值第68-70页
        4.2.6 住区评价加权归一值的计算第70-71页
    4.3 住区紧凑度测度与评价的综合指数第71-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5章 安仁县梓木山小区控规调整的研究第74-86页
    5.1 项目概况及原控规解读第74-77页
        5.1.1 项目整体概况第74-75页
        5.1.2 原控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第75-77页
    5.2 地块调整原因、目标及原则第77-78页
        5.2.1 地块调整的原因第77页
        5.2.2 地块调整的目标第77-78页
        5.2.3 调整原则第78页
    5.3 采用“紧凑住区”和LID理论指导下的控规调整第78-80页
        5.3.1 提高容积率第78-79页
        5.3.2 提高人口容量第79页
        5.3.3 增大水域及广场面积第79-80页
    5.4 调整前后空间形态对比第80-81页
        5.4.1 规划总平面对比第80页
        5.4.2 空间鸟瞰对比第80-81页
    5.5 指标录入与计算第81-83页
        5.5.1 紧凑度测度第81页
        5.5.2 紧凑度环境评价第81-82页
        5.5.3 紧凑度综合指数第82-83页
    5.6 结果分析第83-84页
        5.6.1 测度结果第83-84页
        5.6.2 原因分析第84页
    5.7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学术会议第92-93页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际项目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风环境优化理念下安化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宜性研究
下一篇:梅山地区楼阁式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