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1 海昏侯国遗址概况 | 第9页 |
1.1.2 海昏侯遗址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 | 第9页 |
1.1.3 海昏侯国遗址景区内周边河道水文条件丰富 | 第9页 |
1.1.4 西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概念解析 | 第10-11页 |
1.3.1 历史遗址的开发与利用 | 第10页 |
1.3.2 历史文化 | 第10页 |
1.3.3 城市河道 | 第10-11页 |
1.3.4 河道景观 | 第11页 |
1.4 历史文化河道景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5.1 资料整理分析法 | 第12-13页 |
1.5.2 实地勘察法 | 第13页 |
1.5.3 总结归纳法 | 第13-1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河道规划中的西汉历史文化溯源 | 第15-20页 |
2.1 政治背景 | 第15-16页 |
2.1.1 多元统一的汉文化 | 第15页 |
2.1.2 对楚文化的汲取 | 第15-16页 |
2.2 社会背景 | 第16-18页 |
2.2.1 儒家思想的山水观 | 第16-17页 |
2.2.2 西汉君王的求仙思想 | 第17页 |
2.2.3 水系规划的功能性 | 第17-18页 |
2.3 西汉“水”文化的剖析 | 第18-20页 |
2.3.1 水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18页 |
2.3.2 水系造就的社会生活 | 第18-20页 |
3.历史文化景区的水系景观营造研究 | 第20-22页 |
3.1 景观的功能性 | 第20页 |
3.1.1 历史文化展示功能 | 第20页 |
3.1.2 生态保护功能 | 第20页 |
3.1.3 景观游赏功能 | 第20页 |
3.2 景观的艺术性 | 第20-21页 |
3.2.1 传达艺术 | 第20页 |
3.2.2 意境之美 | 第20页 |
3.2.3 自然美学 | 第20-21页 |
3.3 景观的空间营造 | 第21-22页 |
3.3.1 环境融合法 | 第21页 |
3.3.2 视线营造法 | 第21页 |
3.3.3 符号提取法 | 第21-22页 |
4.遗址景区中的河道规划研究 | 第22-24页 |
4.1 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4.1.1 上位规划不完善 | 第22页 |
4.1.2 景区河道资源遭到破坏 | 第22页 |
4.1.3 “场所精神”表达不足 | 第22页 |
4.1.4 历史文化表现混乱 | 第22页 |
4.2 规划原则 | 第22-23页 |
4.2.1 历史渗透原则 | 第22页 |
4.2.2 亲水性原则 | 第22-23页 |
4.2.3 适度性原则 | 第23页 |
4.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3页 |
4.3 .规划策略 | 第23-24页 |
4.3.1 整合河道资源 | 第23页 |
4.3.2 历史文化挖掘 | 第23页 |
4.3.3 水上游线策划 | 第23-24页 |
5.历史文化河道景观案例分析 | 第24-27页 |
5.1 苏州古运河 | 第24页 |
5.1.1 案例简介 | 第24页 |
5.1.2 借鉴之处 | 第24页 |
5.2 安昌古镇 | 第24-25页 |
5.2.1 案例简介 | 第24-25页 |
5.2.2 借鉴之处 | 第25页 |
5.3 西塘古镇 | 第25页 |
5.3.1 案例简介 | 第25页 |
5.3.2 借鉴之处 | 第25页 |
5.4 威尼斯 | 第25-26页 |
5.4.1 案例简介 | 第25-26页 |
5.4.2 借鉴之处 | 第26页 |
5.5 法国米迪运河 | 第26-27页 |
5.5.1 案例简介 | 第26页 |
5.5.2 借鉴之处 | 第26-27页 |
6.海昏侯国遗址景区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 第27-52页 |
6.1 项目地概况和前期分析 | 第27-28页 |
6.1.1 海昏侯国遗址景区概况 | 第27页 |
6.1.2 河道周边资源分析 | 第27页 |
6.1.3 景区河道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6.1.4 河道水环境建设 | 第28页 |
6.1.5 防洪规划依据 | 第28页 |
6.2 “西境之水”河道景观规划理念与定位 | 第28-30页 |
6.2.1 规划理念 | 第28页 |
6.2.2 规划思路 | 第28-29页 |
6.2.3 上位分析 | 第29页 |
6.2.4 规划目标与定位 | 第29-30页 |
6.3 总体布局与设计 | 第30-31页 |
6.4 分区规划设计 | 第31-36页 |
6.4.1 生境体验区 | 第32-33页 |
6.4.2 娱乐游戏区 | 第33-34页 |
6.4.3 农事风情区 | 第34-35页 |
6.4.4 山水感悟区 | 第35-36页 |
6.5 主要节点设计 | 第36-47页 |
6.5.1 梦回大汉 | 第36页 |
6.5.2 乡风市井 | 第36-37页 |
6.5.3 书香河畔 | 第37-38页 |
6.5.4 湿地水街 | 第38-39页 |
6.5.5 鸡鞠之会 | 第39页 |
6.5.6 方驰千驷 | 第39页 |
6.5.7 舞乐百戏 | 第39-40页 |
6.5.8 桂台观赛 | 第40-41页 |
6.5.9 嬉戏春游 | 第41页 |
6.5.10 鱼跃荷间 | 第41-42页 |
6.5.11 青青河畔 | 第42-43页 |
6.5.12 园圃毓果 | 第43-44页 |
6.5.13 笑耕南亩 | 第44页 |
6.5.14 谈曰儒术 | 第44-45页 |
6.5.15 餐霞求仙 | 第45-46页 |
6.5.16 山水迢迢 | 第46-47页 |
6.6 专项设计 | 第47-52页 |
6.6.1 道路系统规划 | 第47页 |
6.6.2 河道防洪规划 | 第47-48页 |
6.6.3 植物种植规划 | 第48-49页 |
6.6.4 河岸形式规划 | 第49-50页 |
6.6.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50-51页 |
6.6.6 景观建筑和小品设计 | 第51-52页 |
7.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