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整合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缘起 | 第14页 |
1.1.2 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2.1 城市游憩空间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9页 |
2.1.2 环城游憩带理论 | 第19-20页 |
2.1.3 游憩共生理论 | 第20页 |
2.1.4 环境心理学 | 第20页 |
2.1.5 环境行为学 | 第20-21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2.2.1 国内外城市近郊游憩空间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2.2.2 国内外游憩行为理论研究 | 第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分布研究 | 第25-41页 |
3.1 案例地选择与数据获取 | 第25-26页 |
3.1.1 案例地选择 | 第25-26页 |
3.1.2 数据获取 | 第26页 |
3.2 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分布 | 第26-41页 |
3.2.1 游憩资源空间分布 | 第26-32页 |
3.2.2 游憩产品空间分布 | 第32-37页 |
(1) 分类及依据 | 第32页 |
(2) 历史文化型游憩产品 | 第32-33页 |
(3) 乡村田园型游憩产品 | 第33-34页 |
(4) 森林湿地型游憩产品 | 第34-35页 |
(5) 观光度假型游憩产品 | 第35-37页 |
3.2.3 游憩设施空间分布 | 第37-38页 |
3.2.4 游憩线路空间分布 | 第38-41页 |
4 基于游憩需求研究的游憩空间评价体系 | 第41-63页 |
4.1 环巢湖区域游憩需求研究概述 | 第41-42页 |
4.1.1 调查样本概述 | 第41-42页 |
4.1.2 游憩行为概述 | 第42页 |
4.2 环巢湖区域游憩需求研究 | 第42-51页 |
4.2.1 环巢湖区域游憩行为空间分布特征 | 第42-46页 |
4.2.2 游憩需求的动机与目的 | 第46-47页 |
4.2.3 游憩需求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47-48页 |
4.2.4 环巢湖区域游憩偏好研究 | 第48-51页 |
4.3 环巢湖区域游憩行为限制性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4.4 基于游憩需求研究的游憩空间评价体系构建 | 第52-62页 |
4.4.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 第53-54页 |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4-56页 |
4.4.3 实证研究:以环巢湖滨湖地区游憩带为例 | 第56-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整合研究 | 第63-72页 |
5.1 环巢湖游憩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 | 第63-64页 |
5.1.1 系统性原则 | 第63页 |
5.1.2 动态性原则 | 第63页 |
5.1.3 均衡性原则 | 第63页 |
5.1.4 统一性原则 | 第63-64页 |
5.2 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整合体系构建 | 第64-65页 |
5.2.1 支撑体系 | 第64页 |
5.2.2 认知体系 | 第64页 |
5.2.3 保障体系 | 第64-65页 |
5.3 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 第65-72页 |
5.3.1 支撑体系整合策略 | 第65-68页 |
5.3.2 认知体系整合策略 | 第68-69页 |
5.3.3 保障体系整合策略 | 第69-72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1.1 环巢湖区域游憩行为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72-73页 |
6.1.2 研究创新点 | 第73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