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合肥市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整合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1 绪论第14-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缘起第14页
        1.1.2 背景第14-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方案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框架第17-18页
        1.3.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第19-25页
    2.1 城市游憩空间理论基础第19-21页
        2.1.1 核心—边缘理论第19页
        2.1.2 环城游憩带理论第19-20页
        2.1.3 游憩共生理论第20页
        2.1.4 环境心理学第20页
        2.1.5 环境行为学第20-21页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1-23页
        2.2.1 国内外城市近郊游憩空间理论研究第21-23页
        2.2.2 国内外游憩行为理论研究第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5页
3 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分布研究第25-41页
    3.1 案例地选择与数据获取第25-26页
        3.1.1 案例地选择第25-26页
        3.1.2 数据获取第26页
    3.2 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分布第26-41页
        3.2.1 游憩资源空间分布第26-32页
        3.2.2 游憩产品空间分布第32-37页
            (1) 分类及依据第32页
            (2) 历史文化型游憩产品第32-33页
            (3) 乡村田园型游憩产品第33-34页
            (4) 森林湿地型游憩产品第34-35页
            (5) 观光度假型游憩产品第35-37页
        3.2.3 游憩设施空间分布第37-38页
        3.2.4 游憩线路空间分布第38-41页
4 基于游憩需求研究的游憩空间评价体系第41-63页
    4.1 环巢湖区域游憩需求研究概述第41-42页
        4.1.1 调查样本概述第41-42页
        4.1.2 游憩行为概述第42页
    4.2 环巢湖区域游憩需求研究第42-51页
        4.2.1 环巢湖区域游憩行为空间分布特征第42-46页
        4.2.2 游憩需求的动机与目的第46-47页
        4.2.3 游憩需求的时空分布规律第47-48页
        4.2.4 环巢湖区域游憩偏好研究第48-51页
    4.3 环巢湖区域游憩行为限制性因素分析第51-52页
    4.4 基于游憩需求研究的游憩空间评价体系构建第52-62页
        4.4.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第53-54页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54-56页
        4.4.3 实证研究:以环巢湖滨湖地区游憩带为例第56-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5 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整合研究第63-72页
    5.1 环巢湖游憩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第63-64页
        5.1.1 系统性原则第63页
        5.1.2 动态性原则第63页
        5.1.3 均衡性原则第63页
        5.1.4 统一性原则第63-64页
    5.2 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整合体系构建第64-65页
        5.2.1 支撑体系第64页
        5.2.2 认知体系第64页
        5.2.3 保障体系第64-65页
    5.3 环巢湖区域游憩空间整合策略研究第65-72页
        5.3.1 支撑体系整合策略第65-68页
        5.3.2 认知体系整合策略第68-69页
        5.3.3 保障体系整合策略第69-72页
6 结语与展望第72-75页
    6.1 结论第72-73页
        6.1.1 环巢湖区域游憩行为研究结论与讨论第72-73页
        6.1.2 研究创新点第73页
    6.2 问题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附录第78-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化布局对高层住宅风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合肥中铁滨湖名邸为例
下一篇:乡村旅游背景下徽州民居再利用改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