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区环境治理机制研究--基于DJY市柳河社区的调查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相关概念 | 第8-10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第五节 论文创新性与不足 | 第13-15页 |
一、创新性 | 第13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的选择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三、文献综述评述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嵌入”与“脱嵌”理论 | 第19-21页 |
二、“邻避效应” | 第21-23页 |
三、社会群体意识、社会行动与环境社会学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传统环境治理机制的“脱嵌” | 第25-35页 |
第一节 “脱嵌”的背景 | 第25-29页 |
第二节 传统环境治理机制的特征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传统环境治理机制的局限性 | 第30-32页 |
第四节 传统环境治理机制的经验教训 | 第32-35页 |
一、群众与环境治理组织者矛盾突出 | 第32-33页 |
二、动员工作需深入群众 | 第33页 |
三、利用好“舆论”这把利剑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环境治理机制的“嵌入” | 第35-48页 |
第一节 社会经济大发展 | 第35-38页 |
一、环境治理动员“嵌入”生产系统 | 第36页 |
二、环境治理动员“嵌入”生活系统 | 第36-37页 |
三、环境治理动员“嵌入”意识观念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环境治理动员过程的“嵌入” | 第38-40页 |
一、成立专业的环境保护部门 | 第38页 |
二、减少不当的执行措施危害政府部门合法性的可能 | 第38-40页 |
第三节 舆论管理的“嵌入” | 第40-41页 |
一、舆论传播 | 第40-41页 |
二、舆论管理方式 | 第41页 |
第四节 多元化动员的具体实施 | 第41-48页 |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多元的城镇环境治理机制 | 第48-60页 |
第一节 环境治理机制多元化的主客体分析 | 第48-49页 |
一、多元化动员机制的主客体及关系 | 第48页 |
二、环境治理机制的主客体特征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政府与群众的利益整合机制 | 第49-52页 |
一、政府利益诉求 | 第49-50页 |
二、群众的利益诉求 | 第50-51页 |
三、利益整合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市场主体的引导机制 | 第52-53页 |
一、市场主体的利益驱使 | 第52页 |
二、市场主体的指向趋势 | 第52-53页 |
第四节 舆论监督机制 | 第53-54页 |
第五节 保障机制 | 第54-58页 |
一、政治层面 | 第54-55页 |
二、市场层面上 | 第55-56页 |
三、社会组织层面上 | 第56-57页 |
四、社会公众层面上 | 第57-58页 |
第六节 冲突协调机制 | 第58-60页 |
一、以民调为主的冲突协调机制的条件 | 第58-59页 |
二、以民调为主的冲突协调机制的实施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