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7页 |
数据代码解释 | 第17-18页 |
前言 | 第18-23页 |
第一部分 静脉剂型白消安体内暴露量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36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1.2 预处理方案 | 第24页 |
1.3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 | 第24-25页 |
1.4 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 第25页 |
1.5 BU血浆AUC的测定 | 第25-26页 |
1.6 RRT的诊断及分级 | 第26页 |
1.7 造血重建的检测 | 第26-27页 |
1.8 移植术后不良反应的评估 | 第27页 |
1.9 统计学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 | 第27-3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7-29页 |
2.2 BU血浆AUC | 第29页 |
2.3 造血重建情况 | 第29-30页 |
2.4 aGVHD | 第30-31页 |
2.5 RRT | 第31-32页 |
2.6 生存情况 | 第32页 |
3 讨论 | 第32-35页 |
4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二部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静脉剂型白消安群体药动学研究及其模型预测能力评估 | 第36-94页 |
1 材料 | 第36-38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1.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7-38页 |
1.3 数据分析软件 | 第38页 |
2 方法 | 第38-46页 |
2.1 给药方案 | 第38-39页 |
2.2 allo-HSCT患者IVBU血药浓度的测定 | 第39-40页 |
2.3 IVBU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2.3.1 数据缺失值和异常值处理 | 第40页 |
2.3.2 NONMEM数据文件的建立 | 第40-42页 |
2.3.3 结构模型 | 第42页 |
2.3.4 统计学模型 | 第42-43页 |
2.3.5 协变量模型 | 第43-44页 |
2.4 模型的验证 | 第44-45页 |
2.4.1 图形法 | 第44-45页 |
2.4.2 非参数Bootstrp法验证 | 第45页 |
2.4.3 VPC验证 | 第45页 |
2.4.4 NPDE验证 | 第45页 |
2.5 模型预测能力评估 | 第45-46页 |
3 结果 | 第46-77页 |
3.1 受试患者基本资料 | 第46-47页 |
3.2 变量数据分布情况 | 第47-52页 |
3.3 基础模型 | 第52-53页 |
3.4 协变量模型 | 第53-65页 |
3.4.1 协变量间相关性 | 第53-59页 |
3.4.2 体重模型 | 第59-61页 |
3.4.3 协变量筛选 | 第61-63页 |
3.4.4 候选模型 | 第63-65页 |
3.5 最终模型 | 第65-68页 |
3.6 模型验证 | 第68-74页 |
3.6.1 拟合优度诊断图 | 第68-71页 |
3.6.2 非参数Bootstrp法验证 | 第71-72页 |
3.6.3 VPC验证 | 第72页 |
3.6.4 NPDE验证 | 第72-74页 |
3.7 模型预测能力评估 | 第74-77页 |
3.7.1 外部验证 | 第74-75页 |
3.7.2 Bayesian预测 | 第75-77页 |
4 讨论 | 第77-79页 |
5 结论 | 第79-80页 |
6 模型代码 | 第80-94页 |
6.1 基础模型代码 | 第80-81页 |
6.2 候选体重模型代码 | 第81-83页 |
6.3 最终模型代码 | 第83-85页 |
6.4 基础模型外部验证代码 | 第85-87页 |
6.5 体重模型外部验证代码 | 第87-88页 |
6.6 最终模型(体重模型+SEX)外部验证代码 | 第88-90页 |
6.7 体重模型+TBIL外部验证代码 | 第90-91页 |
6.8 体重模型+SEX+TBIL外部验证代码 | 第91-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8页 |
综述 基于群体药动学的Bayesian反馈法在个体化给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08-126页 |
1 群体药动学简介 | 第109-112页 |
1.1 群体药动学的定义及原理 | 第109-110页 |
1.2 群体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 第110-112页 |
1.2.1 NPD和NAD | 第110页 |
1.2.2 NP | 第110页 |
1.2.3 STS | 第110-111页 |
1.2.4 ITS | 第111页 |
1.2.5 NONMEM | 第111-112页 |
2 Bayesian反馈法简介 | 第112-113页 |
3 群体药动学模型结合Bayesian反馈法在个体化给药中的最新应用 | 第113-121页 |
3.1 治疗有效窗窄的药物 | 第113-117页 |
3.2 个体化差异大的药物 | 第117-118页 |
3.3 特殊人群用药 | 第118-120页 |
3.3.1 小儿个体化用药 | 第118-119页 |
3.3.2 老年人个体化用药 | 第119页 |
3.3.3 肥胖者个体化用药 | 第119-120页 |
3.4 合并用药 | 第120-121页 |
4 结语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个人简介 | 第126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