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略语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纳米颗粒的细胞毒理学研究 | 第12-15页 |
1.1.1 评价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的方法 | 第12-14页 |
1.1.2 纳米颗粒细胞毒性机制 | 第14-15页 |
1.2 纳米颗粒介导细胞ROS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纳米颗粒影响细胞内ROS水平的因素 | 第16-17页 |
1.2.2 细胞内ROS变化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 第17-18页 |
1.2.3 ROS变化涉及的分子信号通路 | 第18-19页 |
1.3 纳米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 | 第19-22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3-31页 |
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23-24页 |
2.1.1 材料 | 第23页 |
2.1.2 试剂 | 第23-24页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4页 |
2.2 主要实验耗材和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1 耗材 | 第24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2.3.1 金纳米颗粒合成 | 第25页 |
2.3.2 材料理化性质表征 | 第25-26页 |
2.3.3 细胞培养 | 第26页 |
2.3.4 细胞活性分析 | 第26页 |
2.3.5 细胞透射电镜观察 | 第26页 |
2.3.6 细胞铁染色方法 | 第26-27页 |
2.3.7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 第27页 |
2.3.8 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3.9 抗氧化酶catalase活性检测 | 第28页 |
2.3.10 western blot | 第28-29页 |
2.3.11 统计学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1-49页 |
3.1 不同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31-33页 |
3.2 纳米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 血管内皮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 | 第35-36页 |
3.4 纳米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 第36-39页 |
3.5 纳米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水平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纳米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及内皮层通透性的影响 | 第40-45页 |
3.7 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连接蛋白和细胞骨架微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5-47页 |
3.8 纳米颗粒介导的细胞间连接与细胞内ROS水平的相关性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附录 1 --非论文综述 | 第60-80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附录 2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4页 |
基金资助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