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维度--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初探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 研究思路与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5-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2.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二、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 第18-26页 |
(一) 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8-21页 |
1. 资本主义危机的加深 | 第18页 |
2. 资本主义国家绿色运动的发展 | 第18-19页 |
3.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 | 第19-20页 |
4. 生态学、系统论、未来学的发展 | 第20-21页 |
(二) 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 第21-24页 |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 第21-23页 |
2. “法兰克福学派”的遗传基因和再生 | 第23-24页 |
(三) 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 第24-26页 |
三、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 第26-32页 |
(一) 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 | 第26-28页 |
1. “异化消费”的涵义及其特性 | 第26-27页 |
2. “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的关联性问题 | 第27页 |
3. 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如何化解异化消费问题 | 第27-28页 |
(二) 阿格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 第28-32页 |
1. 生态社会主义的涵义 | 第28-29页 |
2. 生态社会主义的描绘蓝图 | 第29-30页 |
3. 生态社会主义的亮点 | 第30-32页 |
四、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及启示 | 第32-36页 |
(一) 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特性优势 | 第32-33页 |
(二) 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特性劣势 | 第33-34页 |
(三) 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中国文明建设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