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2.1 排舞的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2.1.1 排舞的概念和分类 | 第13页 |
2.1.2 排舞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1.3 排舞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2.1.4 与排舞相关的运动项目 | 第16-17页 |
2.2 身体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2.2.1 身体自尊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2 身体自尊的测量 | 第18-19页 |
2.2.3 身体自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2.4 身体自尊的维度研究 | 第20-21页 |
2.3 排舞与身体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3-3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3-24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4.1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3.4.2 问卷调查法 | 第24页 |
3.4.3 实验研究法 | 第24-25页 |
3.4.4 数理统计法 | 第25页 |
3.5 实验设计 | 第25-29页 |
3.5.1 实验时间和地点 | 第25页 |
3.5.2 实验对象 | 第25页 |
3.5.3 实验变量选取 | 第25-26页 |
3.5.4 实验效果评定 | 第26页 |
3.5.5 实验干扰变量控制 | 第26-27页 |
3.5.6 实验实施 | 第27-29页 |
3.6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4.1 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描述性统计 | 第30-31页 |
4.1.1 总体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0页 |
4.1.2 实验组身体自尊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4.1.3 对照组身体自尊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页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前测分析 | 第31-32页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内前后测分析 | 第32-33页 |
4.3.1 实验组的组内前后测分析 | 第32页 |
4.3.2 对照组的组内前后测分析 | 第32-33页 |
4.4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后测分析 | 第33-36页 |
4.4.1 两组在总分上的组间后测分析 | 第33页 |
4.4.2 两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维度的组间后测分析 | 第33-34页 |
4.4.3 两组在运动能力维度的组间后测分析 | 第34页 |
4.4.4 两组在身体状况维度的组间后测分析 | 第34页 |
4.4.5 两组在身体吸引力维度的组间后测分析 | 第34-35页 |
4.4.6 两组在身体素质维度的组间后测分析 | 第35-36页 |
5 讨论 | 第36-40页 |
5.1 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总体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5.2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对被试身体自尊的影响 | 第37-38页 |
5.3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对被试身体自尊水平影响差异的分析 | 第38-40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40-42页 |
6.1 结论 | 第40页 |
6.2 实践启示 | 第40-42页 |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59页 |
附录1: 身体自尊量表 | 第47-50页 |
附录2: 青少年生活事件表 | 第50-52页 |
附录3: 教案(示例) | 第52-56页 |
附录4: 实验记录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