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偏头痛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一、偏头痛发病机制 | 第12-14页 |
二、对偏头痛的西医药物治疗概述 | 第14页 |
三、偏头痛评价量表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中医理论对偏头痛的认识 | 第15-16页 |
一、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二、对偏头痛治疗原则的认识 | 第16页 |
第三节 耳针治疗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一、耳与经络的关系 | 第17页 |
二、耳与脏腑的联系 | 第17页 |
三、耳穴与偏头痛以及针刺穴位的选择 | 第17页 |
四、耳与神经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第五节 静息态fMRI技术应用现状 | 第19-22页 |
一、基于血氧水平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基本原理 | 第19页 |
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原理及特性 | 第19-20页 |
三、以PAG为种子点的fMRI技术在偏头痛研究的应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2-41页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第22-23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22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22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22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22-23页 |
五、剔除标准 | 第23页 |
六、脱落标准 | 第23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一、技术路线 | 第23页 |
二、分组及随机方法 | 第23-24页 |
三、样本量 | 第24页 |
四、盲法 | 第24页 |
五、干预方案 | 第24-25页 |
六、设备材料及场地 | 第25页 |
七、合并用药记录 | 第25页 |
八、疗效观察 | 第25-26页 |
九、评价指标 | 第26页 |
十、功能磁共振扫描 | 第26页 |
十一、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十二、统计分析 | 第27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27-33页 |
一、基线资料分析 | 第27-28页 |
二、头痛积分评定 | 第28页 |
三、视觉模拟评分(VAS) | 第28页 |
四、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 | 第28-30页 |
五、功能磁共振(fMRI)影像结果 | 第30-33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33-41页 |
一、tVNS与神经解剖生理的关系 | 第33-34页 |
二、tVNS与耳穴主治的关系 | 第34页 |
三、关于耳部迷走神经传导通路与偏头痛的关系 | 第34-35页 |
四、从中医学角度论偏头痛与耳穴选择 | 第35-36页 |
五、耳穴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优势分析 | 第36页 |
六、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 第36-37页 |
七、基于fMRI探讨有效治疗与右侧PAG功能连接变化的关系 | 第37-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附录 | 第48-5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