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养老设施空间配置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数据收集说明 | 第14-15页 |
1.4 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第15-17页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4.3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8-19页 |
2.1.2 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理论 | 第19页 |
2.1.3 养老设施划分 | 第19-21页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2.2.1 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 第21-22页 |
2.2.2 养老设施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2.2.3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评价研究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济南市养老设施空间配置评价体系构建 | 第27-50页 |
3.1 济南市养老设施及老年人口发展分析 | 第27-39页 |
3.1.1 养老设施供给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27-34页 |
3.1.2 老年人口时空特征 | 第34-38页 |
3.1.3 老年人口与养老设施供给特征总结 | 第38-39页 |
3.2 养老设施空间配置评价指标构建 | 第39-43页 |
3.2.1 养老设施空间配置内容研究 | 第39-41页 |
3.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1-43页 |
3.3 养老设施空间配置评价标准确定 | 第43-48页 |
3.3.1 国家规范、政策梳理确定 | 第43页 |
3.3.2 老年人的出行规律及养老意愿研究 | 第43-48页 |
3.4 养老设施空间配置评价方法选择 | 第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济南市养老设施空间配置评价 | 第50-70页 |
4.1 养老设施获取程度评价 | 第50-57页 |
4.1.1 机构养老设施人均享有养老床位数量评价 | 第51-53页 |
4.1.2 老年公寓设施空间可获取度评价 | 第53-56页 |
4.1.3 养老设施获取程度特征总结 | 第56-57页 |
4.2 养老设施服务范围评价 | 第57-63页 |
4.2.1 养老设施配建率评价 | 第58-59页 |
4.2.2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服务覆盖率评价 | 第59-62页 |
4.2.3 养老设施服务范围特征总结 | 第62-63页 |
4.3 养老设施与其他设施邻近性评价 | 第63-68页 |
4.3.1 机构养老设施与医疗设施点的邻近性评价 | 第64-65页 |
4.3.2 机构养老设施与公交站点的邻近性评价 | 第65-67页 |
4.3.3 养老设施与其他设施邻近性特征总结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济南市养老设施空间配置特征解析 | 第70-76页 |
5.1 设施多元化的供给方式 | 第70-71页 |
5.2 部门独立化的管理模式 | 第71-73页 |
5.3 城市差异化的建设时序 | 第73-75页 |
5.4 城乡设施类型差别化的配建标准 | 第75-76页 |
第6章 优化策略与研究展望 | 第76-79页 |
6.1 养老设施空间配置优化策略 | 第76-78页 |
6.1.1 完善养老设施体系及设施层级的配建 | 第76页 |
6.1.2 创新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配置方式 | 第76-77页 |
6.1.3 合理引导民办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 | 第77页 |
6.1.4 建立部门之间协同管理的体制 | 第77-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96页 |
后记 | 第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