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糖尿病治疗的现状及前景 | 第17-18页 |
1.2 葡萄糖响应性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2.1 苯硼酸基团体系 | 第18-20页 |
1.2.2 葡萄糖氧化酶体系 | 第20-23页 |
1.2.3 伴刀豆球蛋白体系 | 第23-25页 |
1.3 微球药物载体制备方法和分类 | 第25-26页 |
1.4 核壳微球用于药物释放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5 光响应性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6 论文选题思路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伴刀豆球蛋白—糖配体亲和性测试及根据亲和性设计葡萄糖响应性配方 | 第31-51页 |
2.1 前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9页 |
2.2.1 试剂及仪器 | 第32-34页 |
2.2.2 不同分子量和取代度的Dex-GMA制备 | 第34-35页 |
2.2.3 ITC测试 | 第35页 |
2.2.4 不同响应性配方微球制备及形貌表征 | 第35-36页 |
2.2.5 胰岛素载药量和包封率测量 | 第36-37页 |
2.2.6 体外胰岛素释放试验 | 第37-38页 |
2.2.7 释放胰岛素的生物活性 | 第38页 |
2.2.8 微球体外细胞毒性表征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2.3.1 Dex-GMA的精确分子量分析 | 第39-40页 |
2.3.2 Con A与Dex-GMA及葡萄糖的亲和性分析 | 第40-41页 |
2.3.3 Con A-糖基葡萄糖响应性系统的响应机理分析 | 第41-43页 |
2.3.4 根据亲和性设计Con A/Dex-GMA配比 | 第43-44页 |
2.3.5 微球形貌及粒径分析 | 第44页 |
2.3.6 可调节的葡萄糖响应速率和释放行为 | 第44-47页 |
2.3.7 释放胰岛素的生物活性 | 第47-48页 |
2.3.8 微球细胞毒性分析 | 第48-49页 |
2.4 结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改性葡聚糖—伴刀豆球蛋白核壳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51-73页 |
3.1 前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9页 |
3.2.1 试剂及仪器 | 第52-54页 |
3.2.2 光二聚基团改性葡聚糖(DEX-CCH)的合成及表征 | 第54页 |
3.2.3 DEX-CCH的光交联性能表征 | 第54-55页 |
3.2.4 核壳微球的制备 | 第55-56页 |
3.2.5 核壳微球的形貌及核壳结构表征 | 第56-57页 |
3.2.6 核壳微球的热失重表征 | 第57页 |
3.2.7 核壳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表征 | 第57页 |
3.2.8 核壳微球的葡萄糖响应性药物释放行为表征 | 第57-58页 |
3.2.9 光照对核壳微球的释放行为影响 | 第58页 |
3.2.10 被释放胰岛素活性表征 | 第58页 |
3.2.11 核壳微球的体外细胞毒性表征 | 第58-5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1页 |
3.3.1 DEX-CCH的红外和核磁分析 | 第59-60页 |
3.3.2 DEX-CCH的光交联性能分析 | 第60-62页 |
3.3.3 核壳微球的形貌和核壳结构分析 | 第62-65页 |
3.3.4 核壳微球的热性能分析 | 第65-66页 |
3.3.5 核壳微球的葡萄糖响应性及光调控胰岛素释放行为分析 | 第66-69页 |
3.3.6 被释放胰岛素活性表征 | 第69-70页 |
3.3.7 微球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 第70-71页 |
3.4 结论 | 第71-7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91页 |
导师简介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