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问责制度实施与完善途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文章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关键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 第20页 |
2.1.1 突发环境事件概念 | 第20页 |
2.1.2 突发环境事件特征 | 第20页 |
2.2 环境问责制度的界定与内容 | 第20-22页 |
2.2.1 环境问责制度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2 环境问责制度的内容 | 第21-22页 |
2.3 突发环境事件问责的内涵及特点 | 第22-24页 |
2.3.1 突发环境事件问责的内涵 | 第22页 |
2.3.2 突发环境事件问责的特点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突发环境事件问责制度度实施与弊端 | 第24-36页 |
3.1 突发环境事件问责制度度实施 | 第24-28页 |
3.1.1 突发环境事件案例搜集与选择 | 第24页 |
3.1.2 突发环境事件情况介绍 | 第24-27页 |
3.1.3 突发环境事件的问责实施情况 | 第27-28页 |
3.2 突发环境事件问责制度度实施流程总结 | 第28-29页 |
3.3 突发环境事件问责的必要性 | 第29页 |
3.4 突发环境事件问责制度度存在的弊端 | 第29-36页 |
3.4.1 人大监督责任缺失 | 第30页 |
3.4.2 统一问责标准缺失 | 第30-33页 |
3.4.3 问责制度度保障缺失 | 第33-34页 |
3.4.4 问责对象职责权限缺失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突发环境事件的问责制度阐释与途径选择 | 第36-41页 |
4.1 突发环境事件问责制度阐释 | 第36-38页 |
4.1.1 问责发起机制 | 第36-37页 |
4.1.2 问责启动机制 | 第37页 |
4.1.3 问责处理机制 | 第37-38页 |
4.2 问责实施途径选择 | 第38-41页 |
第五章 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问责的政策建议 | 第41-47页 |
5.1 强化立法机关环境政治问责机制 | 第41-42页 |
5.2 完善司法机关的环境法律问责机制 | 第42-44页 |
5.2.1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 第42-43页 |
5.2.2 增强问责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 第43页 |
5.2.3 建立司法问责工作协调机制 | 第43页 |
5.2.4 加强执法,严厉惩治 | 第43-44页 |
5.3 搭建传媒与公众的环境社会问责机制 | 第44-47页 |
5.3.1 严格改进社会问责的责任追究 | 第44页 |
5.3.2 保障传媒监督力度 | 第44-45页 |
5.3.3 加强信息公开机制的建设 | 第45-46页 |
5.3.4 提升公众参与度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