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聚醚砜/改性凹凸棒杂化微球去除水中双酚A、磺胺甲恶唑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26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EDCs的特点和危害第15-17页
        1.2.1 EDCs的特点第15-16页
        1.2.2 EDCs的危害第16-17页
    1.3 含EDCs污废水处理方法第17-18页
        1.3.1 吸附分离法第17页
        1.3.2 膜分离法第17页
        1.3.3 高级氧化法第17-18页
        1.3.4 生物降解法第18页
    1.4 吸附理论第18-21页
        1.4.1 吸附作用力第18-19页
        1.4.2 吸附动力学第19-20页
        1.4.3 吸附热力学第20-21页
    1.5 凹凸棒石第21-23页
    1.6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第23-26页
        1.6.1 课题提出第23-24页
        1.6.2 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6-35页
    2.1 实验材料第26-29页
        2.1.1 凹凸棒提纯第26页
        2.1.2 PES/改性凹凸棒杂化微球制备第26-27页
        2.1.3 实验药剂第27-29页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1页
        2.3.1 待测物配置及浓度检测方法第29页
        2.3.2 数据处理方法第29-30页
        2.3.3 单组分静态吸附实验第30-31页
        2.3.4 双组分静态吸附实验第31页
    2.4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31-32页
        2.4.1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第31-32页
        2.4.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第32页
        2.4.3 颗粒内扩散模型第32页
    2.5 吸附热力学模型第32-35页
        2.5.1 吸附热力学模型线性化形式第32-34页
        2.5.2 热力学参数计算第34-35页
第3章 杂化微球表征第35-38页
    3.1 表观特征第35页
    3.2 杂化微球等电点分析第35-36页
    3.3 扫描电镜表征第36-37页
    3.4 比表面仪表征第37-38页
第4章 单元体系的吸附结果及讨论第38-54页
    4.1 静态吸附实验研究第38-41页
        4.1.1 改性凹凸棒掺杂比的影响第38-39页
        4.1.2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第39-40页
        4.1.3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第40页
        4.1.4 EDCs初始浓度的影响第40-41页
    4.2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41-47页
        4.2.1 杂化微球吸附BPA动力学研究第41-44页
        4.2.2 杂化微球吸附SMX动力学研究第44-47页
        4.2.3 单元体系吸附动力学研究小结第47页
    4.3 吸附热力学研究第47-52页
        4.3.1 杂化微球吸附BPA热力学研究第47-49页
        4.3.2 杂化微球吸附SMX热力学研究第49-51页
        4.3.3 单元体系吸附热力学研究小结第51-52页
    4.4 乙醇再生效果第52-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二元体系的吸附结果及讨论第54-66页
    5.1 静态吸附实验研究第54-57页
        5.1.1 改性凹凸棒掺杂比的影响第54-55页
        5.1.2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第55页
        5.1.3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第55-56页
        5.1.4 EDCs初始浓度的影响第56-57页
    5.2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57-59页
    5.3 吸附热力学研究第59-64页
    5.4 再生实验第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结论与建议第66-69页
    结论第66-67页
    创新点第67-68页
    建议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面活性剂和双氧水联用改善污泥脱水效果的研究
下一篇:CO2在醇胺混合溶液中的吸收特性和粘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