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致密酸盐岩储层岩石电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9页
        1.2.1 孔隙结构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2 导电规律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含油气饱和度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目标第19页
        1.3.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2章 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表征第21-43页
    2.1 孔隙度一渗透率实验第21-25页
        2.1.1 孔隙度实验第21-22页
        2.1.2 渗透率实验第22-23页
        2.1.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23-25页
    2.2 孔喉结构定性分析实验第25-35页
        2.2.1 铸体薄片观察与分析第25-30页
        2.2.2 扫描电镜观察与分析第30-35页
    2.3 孔隙结构定量分析方法第35-41页
        2.3.1 恒压压汞实验及分析第35-36页
        2.3.2 CT扫描实验及分析第36-38页
        2.3.3 核磁共振T_2谱实验及分析第38-41页
    2.4 小结第41-43页
第3章 致密碳酸盐岩储层电阻率模型研究第43-65页
    3.1 LBT导电模型理论第43-48页
        3.1.1 理论背景第43-46页
        3.1.2 LBT电阻率理论模型第46-48页
    3.2 LBT导电模型相关参数影响因素分析第48-50页
        3.2.1 不同配位数对I影响分析第48-49页
        3.2.2 不同基质地层因素对I影响分析第49页
        3.2.3 不同变异系数对I影响分析第49-50页
    3.3 含泥含钙导电模型理论第50-57页
        3.3.1 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第50-51页
        3.3.2 孔隙几何形状导电理论第51-52页
        3.3.3 致密碳酸盐岩导电模型的理论推导第52-57页
    3.4 致密碳酸盐岩导电模型参数影响规律分析第57-64页
        3.4.1 不同流体形状因子导电规律研究第57-58页
        3.4.2 不同组分电阻率值导电规律研究第58-59页
        3.4.3 不同组分体积含量导电规律研究第59-60页
        3.4.4 不同渗滤速率导电规律研究第60-62页
        3.4.5 不同渗滤指数导电规律研究第62-64页
    3.5 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致密碳酸盐岩岩电实验及影响因素分析第65-83页
    4.1 致密碳酸盐岩岩心样品实验设计第65页
    4.2 核磁共振实验第65-71页
        4.2.1 实验原理第65-66页
        4.2.2 实验步骤第66-67页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7-71页
    4.3 岩电实验第71-75页
        4.3.1 样品选择第71页
        4.3.2 实验原理第71-74页
        4.3.3 实验设备第74页
        4.3.4 实验步骤第74-75页
    4.4 岩电实验结果及导电规律分析第75-80页
        4.4.1 地层因素-孔隙度关系第75-76页
        4.4.2 胶结指数m变化规律研究第76-77页
        4.4.3 电阻增大系数I与含水饱和度S_w的关系第77-78页
        4.4.4 饱和度指数n变化规律研究第78-79页
        4.4.5 岩性指数b变化规律研究第79-80页
    4.5 致密碳酸盐岩导电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80-81页
        4.5.1 泥质体积对I影响分析第80-81页
        4.5.2 钙质体积对I影响分析第81页
    4.6 小结第81-83页
第5章 致密碳酸盐岩电阻率模型对比与应用第83-91页
    5.1 电阻率模型实验验证与对比分析第83-85页
        5.1.1 LBT电阻率模型与实验数据对比第83-84页
        5.1.2 含泥含钙电阻率模型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第84-85页
    5.2 误差分析第85-86页
        5.2.1 LBT模型与含泥含钙电阻率模型误差对比第85-86页
        5.2.2 LBT模型与Archie方法对比第86页
    5.3 LBT含气饱和度解释应用第86-90页
        5.3.1 LBT含气饱和度解释原理第86-87页
        5.3.2 LBT含气饱和度解释应用第87-90页
    5.4 小结第90-91页
第6章 结论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页岩气在有机质纳米孔隙中吸附的分子模拟
下一篇:Yamama油藏套管损坏机理与生产管柱安全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