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深圳城中新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5页 |
1.1.2 城中村的问题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7-20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20-21页 |
1.3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3-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深圳城中村发展状况 | 第25-49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5-30页 |
2.1.1 居民需求 | 第25-26页 |
2.1.2 公共空间 | 第26-28页 |
2.1.3 公共空间与居民行为互动关系理论 | 第28-30页 |
2.2 深圳城中村概况 | 第30-41页 |
2.2.1 规模与分布 | 第30-31页 |
2.2.2 “新村”形成的背景 | 第31-32页 |
2.2.3 “旧村”“新村” | 第32-33页 |
2.2.4 深圳城中村现有改造模式 | 第33-38页 |
2.2.5 深圳城中村更新计划 | 第38-41页 |
2.3 深圳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变及解析 | 第41-48页 |
2.3.1 深圳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变 | 第41-46页 |
2.3.2 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 | 第46-47页 |
2.3.3 深圳城中村空间演变原因解析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深圳新村分类及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 第49-77页 |
3.1 调研设计 | 第49-50页 |
3.1.1 调研目的 | 第49页 |
3.1.2 调查对象选取 | 第49页 |
3.1.3 调研内容和方法 | 第49-50页 |
3.2 “新村”的分类 | 第50-53页 |
3.2.1 “新村”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要素 | 第50-51页 |
3.2.2 “新村”分类依据 | 第51页 |
3.2.3 “新村”的类型及特征 | 第51-53页 |
3.3 深圳城中新村公共空间的现状特征 | 第53-58页 |
3.3.1 空间形态 | 第53-54页 |
3.3.2 土地利用 | 第54-56页 |
3.3.3 服务设施 | 第56-57页 |
3.3.4 交通组织 | 第57-58页 |
3.3.5 景观绿化 | 第58页 |
3.4 新村实例与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58-76页 |
3.4.1 各类新村公共空间存在的普遍问题 | 第59-63页 |
3.4.2 区位聚集型新村公共空间(A类) | 第63-67页 |
3.4.3 交通聚集型新村公共空间(B类) | 第67-72页 |
3.4.4 工业聚集型新村公共空间(C类) | 第72-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新村居民活动特征及空间需求分析 | 第77-87页 |
4.1 新村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 | 第77-78页 |
4.1.1 户外开放空间使用状况 | 第77页 |
4.1.2 健身体育锻炼场地使用状况 | 第77页 |
4.1.3 宅间公共空间使用状况 | 第77-78页 |
4.2 居民特征 | 第78-81页 |
4.2.1 受访居民基本特征 | 第78-79页 |
4.2.2 受访居民经济特征 | 第79-80页 |
4.2.3 居住情况 | 第80-81页 |
4.3 居民活动特征 | 第81-84页 |
4.3.1 通勤行为特征 | 第81-82页 |
4.3.2 休闲活动特征 | 第82-84页 |
4.4 居民对现有的公共空间满意度调查 | 第84-85页 |
4.5 居民的公共空间需求分析 | 第85-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深圳城中“新村”公共空间优化设计 | 第87-107页 |
5.1 城中村“新村”公共空间优化的基本原则 | 第87-88页 |
5.1.1 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局部改善原则 | 第87页 |
5.1.2 构建多元化、多阶层的公共空间格局 | 第87页 |
5.1.3 文脉传承、场所营建的原则 | 第87页 |
5.1.4 以人为本、加强更新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 第87-88页 |
5.2 深圳城中“新村”公共空间总体优化策略 | 第88-100页 |
5.2.1 点线面空间层次构建 | 第89-92页 |
5.2.2 土地利用复合化、立体化 | 第92-95页 |
5.2.3 合理配置,完善公共服务 | 第95-97页 |
5.2.4 营建层次丰富的景观绿化空间 | 第97-100页 |
5.3 区位聚集型新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0-101页 |
5.3.1 空间布局:空间渗透 | 第100页 |
5.3.2 交通组织:巷道优化 | 第100-101页 |
5.4 交通聚集型新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1-103页 |
5.4.1 创造公共开放空间 | 第101页 |
5.4.2 公共设施:增设康体场所 | 第101-102页 |
5.4.3 交通组织:优化模式安全便捷 | 第102-103页 |
5.5 工业聚集型新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3-106页 |
5.5.1 空间布局:区域多元经济引进 | 第103页 |
5.5.2 完善增补公共设施 | 第103-104页 |
5.5.3 交通组织:闭合路网规范停车 | 第104-10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附录A 深圳城中新村居民问卷调查表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