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细胞内氧化还原信号的重要性与目前光学探针的研究现状 | 第13-54页 |
1.1 生物成像技术简介 | 第13-14页 |
1.2 光学成像机制与技术 | 第14-27页 |
1.2.1 发光机理 | 第15-18页 |
1.2.1.1 斯托克斯位移发光机理 | 第15-16页 |
1.2.1.2 反斯托克斯位移发光机理 | 第16-18页 |
(1)双光子吸收 | 第16页 |
(2)稀土上转换发光机制 | 第16-17页 |
(3)三重态-三重态湮灭发光机制 | 第17-18页 |
1.2.2 光学成像技术 | 第18-27页 |
1.2.2.1 荧光显微镜成像vs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 | 第18-20页 |
1.2.2.2 双光子显微镜成像 | 第20-22页 |
1.2.2.3 时间分辨光学成像 | 第22-27页 |
(1)时间门成像 | 第23-25页 |
(2)发光寿命成像 | 第25-27页 |
1.3 生物体内氧化还原状态平衡的生理学意义 | 第27-29页 |
1.4 用于检测生物体内内氧化还原状态的光学探针 | 第29-43页 |
1.4.1 光学探针设计策略 | 第30-35页 |
1.4.1.1 改变p电子体系 | 第30页 |
1.4.1.2 光诱导电子转移 | 第30-31页 |
1.4.1.3 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 | 第31-32页 |
1.4.1.4 共振能量转移 | 第32-33页 |
1.4.1.5 镧系稀土配合物内的电子能量转移 | 第33-34页 |
1.4.1.6 过渡金属配合物内的电荷转移 | 第34-35页 |
1.4.1.7 其它探针设计策略 | 第35页 |
1.4.2 检测生物体内氧化还原环境发光探针应用研究 | 第35-43页 |
1.4.2.1 活性氧物种探针 | 第35-37页 |
1.4.2.2 活性氮物种探针 | 第37-39页 |
1.4.2.3 生物硫醇探针 | 第39-43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4页 |
第二章 比率型硅基硫化氢纳米光学探针的构建及发光寿命成像研究 | 第54-75页 |
2.1 引言 | 第54-5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6-6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2.2.3 磷光配合物Ir1的合成 | 第57-58页 |
2.2.4 染料Cy2的合成 | 第58-59页 |
2.2.5 染料Cy2掺杂的介孔纳米硅球(Cy2-MSNs)的合成 | 第59页 |
2.2.6 纳米探针Cy2-MSNs/Ir1的合成 | 第59页 |
2.2.7 细胞培养、细胞毒性测试与细胞成像 | 第59-6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2页 |
2.3.1 纳米探针检测硫化氢的设计原理 | 第60-61页 |
2.3.2 纳米探针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61-64页 |
2.3.3 纳米探针的光物理性质表征 | 第64-66页 |
2.3.4 纳米探针在溶液中对硫化氢响应性研究 | 第66-70页 |
2.3.5 纳米探针在细胞内对硫化氢响应性研究 | 第70-7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三章 基于金纳米簇发光探针平台的构建及生物体内氧化还原信号的高精确检测成像 | 第75-111页 |
3.1 引言 | 第75-7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6-82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76-7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7-78页 |
3.2.3 磷光配合物Ir1的合成 | 第78-79页 |
3.2.4 染料Cy1的合成 | 第79-80页 |
3.2.5 金纳米簇(AuNCs@MUA)的合成 | 第80页 |
3.2.6 用于乏氧检测纳米探针(AuNCs-Ir1)的合成 | 第80页 |
3.2.7 用于H2S检测纳米探针(AuNCs@Chi-Cy1)的合成 | 第80-81页 |
3.2.8 细胞培养、细胞毒性测试与细胞成像 | 第81页 |
3.2.9 斑马鱼实验 | 第81-8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2-107页 |
3.3.1 乏氧探针 | 第82-91页 |
3.3.1.1 纳米探针的设计原理 | 第82页 |
3.3.1.2 纳米探针的可行性分析 | 第82-83页 |
3.3.1.3 纳米探针的结构表征 | 第83-85页 |
3.3.1.4 纳米探针在溶液中对氧气氛的响应性研究 | 第85-87页 |
3.3.1.5 纳米探针在细胞内对乏氧环境的响应性研究 | 第87-89页 |
3.3.1.6 纳米探针在斑马鱼体内乏氧环境的响应性研究 | 第89-91页 |
3.3.2 硫化氢探针 | 第91-107页 |
3.3.2.1 纳米探针的设计原理 | 第91-92页 |
3.3.2.2 纳米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 第92-93页 |
3.3.2.3 纳米探针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93-96页 |
3.3.2.4 纳米探针对硫化氢的响应情况 | 第96-101页 |
3.3.2.5 纳米探针对细胞内硫化氢成像 | 第101-106页 |
3.3.2.6 纳米探针对斑马鱼体内硫化氢成像 | 第106-10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第四章 基于D-A结构的高效纳米聚集体光敏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光动力治疗应用 | 第111-132页 |
4.1 引言 | 第111-11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2-118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112-11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113页 |
4.2.3 染料QM-1的合成 | 第113-114页 |
4.2.4 染料QM-2的合成 | 第114-115页 |
4.2.5 染料QM-3的合成 | 第115-116页 |
4.2.6 染料QM-4的合成 | 第116页 |
4.2.7 双亲性纳米探针(QM-3@NP)的合成 | 第116-117页 |
4.2.8 溶液中的活性氧物种产生检测 | 第117页 |
4.2.9 溶液中活性氧物种产生的量子产率的测量 | 第117页 |
4.2.10 细胞培养与细胞成像 | 第117页 |
4.2.11 细胞暗毒性测试 | 第117-118页 |
4.2.12 细胞光毒性测试 | 第118页 |
4.2.13 细胞内活性氧物种产生实验 | 第11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9页 |
4.3.1 D-A型荧光染料的设计合成策略 | 第118-119页 |
4.3.2 D-A型荧光染料的光物理性质 | 第119-120页 |
4.3.3 D-A型荧光染料的活性氧物种的产生 | 第120-122页 |
4.3.4 QM-3@NP的制备和表征 | 第122-125页 |
4.3.5 QM-3@NP细胞成像 | 第125-126页 |
4.3.6 QM-3@NP光动力治疗 | 第126-12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35-138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