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19-39页 |
第一节 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 第19-27页 |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 | 第19-23页 |
二、驳斥和批判:俄国民粹派思想家“村社社会主义”理论 | 第23-25页 |
三、总结和反思:准备革命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 | 第27-31页 |
一、时代背景:俄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 第27-28页 |
二、国情特征:俄国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小农国家 | 第28-29页 |
三、革命形势:俄国存在着多重而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 第29-31页 |
第三节 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 第31-39页 |
一、准备革命时期: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雏形的出现 | 第31-33页 |
二、国内战争时期: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33-35页 |
三、新经济政策时期: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臻于成熟 | 第35-36页 |
四、列宁逝世前夕: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的继续发展 | 第36-39页 |
第二章 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 第39-51页 |
第一节 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9-46页 |
一、无产阶级在条件不充分时先夺取和掌握政权,利用手中政权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第39-40页 |
二、利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 | 第40-42页 |
三、利用合作社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第42-43页 |
四、通过机关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第43-44页 |
五、通过文化革命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46-51页 |
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第46-47页 |
二、渐进性和速进性的统一 | 第47-49页 |
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51-63页 |
第一节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 第51-54页 |
一、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未来社会主义构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新公式 | 第51-52页 |
二、找到了一条适合落后国家国情特征的社会主义过渡新途径 | 第52-53页 |
三、探索出一种符合落后国家社会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指导和开拓了俄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 第54-56页 |
一、指导俄国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 第54-55页 |
二、指导俄国迈向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第55页 |
三、开拓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 第56-63页 |
一、坚持从国情出发选择和确立本国的社会发展道路 | 第56-59页 |
二、始终依靠自身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59-61页 |
三、善于学习、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