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某铁矿深部开采过程中的渗流场演化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矿区渗流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矿区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背景条件 | 第18-26页 |
2.1 矿山概况 | 第18-19页 |
2.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9-23页 |
2.2.1 交通位置 | 第19-20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2.3 气象水文 | 第21-23页 |
2.3 地质环境条件 | 第23-26页 |
2.3.1 地层岩性 | 第23-24页 |
2.3.2 区域构造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37页 |
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性岩组划分 | 第26-28页 |
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8-30页 |
3.2.1 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8页 |
3.2.2 研究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8-30页 |
3.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第30-32页 |
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32-37页 |
3.4.1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3.4.2 地下水总体流场 | 第33-34页 |
3.4.3 地下水年内变化特征 | 第34-37页 |
第4章 研究区矿坑涌水量预测 | 第37-49页 |
4.1 矿床充水因素、充水水源及边界条件 | 第37-39页 |
4.1.1 充水因素 | 第37-38页 |
4.1.2 充水水源及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4.2 矿坑涌水量预测 | 第39-47页 |
4.2.1 水均衡法预测 | 第39-42页 |
4.2.2 解析法预测 | 第42-44页 |
4.2.3 数值法预测 | 第44-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研究区地下水渗流场的演化 | 第49-95页 |
5.1 数值法预测研究区地下水渗流场 | 第49-56页 |
5.1.1 研究区水文地质数学模型 | 第49-50页 |
5.1.2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0-52页 |
5.1.3 地下水渗流模型的建立 | 第52-56页 |
5.2 研究区地下水渗流场演化预测 | 第56-74页 |
5.2.1 模型的计算方案及水位观测点的确定 | 第56-58页 |
5.2.2 现状渗流场特征分析 | 第58-59页 |
5.2.3 露天开采期地下水渗流场预测 | 第59-63页 |
5.2.4 建设期地下水渗流场预测 | 第63-65页 |
5.2.5 深部开采运营期地下水渗流场预测 | 第65-69页 |
5.2.6 恢复期地下水渗流场预测 | 第69-74页 |
5.3 矿山开采全过程渗流场演化 | 第74-90页 |
5.3.1 露天开采期 | 第74-78页 |
5.3.2 建设期 | 第78-83页 |
5.3.3 深部开采运营期 | 第83-87页 |
5.3.4 恢复期 | 第87-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5页 |
第6章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预测 | 第95-101页 |
6.1 污染物迁移模拟 | 第95-96页 |
6.1.1 模拟因子的选择 | 第95-96页 |
6.2 地下水水质预测 | 第96-98页 |
6.2.1 亚硝酸盐 | 第96-97页 |
6.2.2 铁元素 | 第97-98页 |
6.2.3 钒元素 | 第98页 |
6.3 绿色矿山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 第98-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建议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