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0.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0.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0.3.1 创新点 | 第18页 |
0.3.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 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1.1 关税同盟理论 | 第19-21页 |
1.2 共同市场理论 | 第21-22页 |
1.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22-24页 |
1.4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4-25页 |
1.5 共生理论 | 第25-26页 |
2 辽宁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规范分析 | 第26-43页 |
2.1 生产率增长率模型分析 | 第26-28页 |
2.2 地区专业化——产业集中度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第29-33页 |
2.4 两大区域的产业同构性分析 | 第33-43页 |
2.4.1 相似性系数测度 | 第33-36页 |
2.4.2 用区位商分析产业专业化程度 | 第36-43页 |
3 辽宁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43-54页 |
3.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 第43-44页 |
3.2 建立模型 | 第44-45页 |
3.3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 第45-46页 |
3.4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 第46-47页 |
3.5 模型计量方式的选择 | 第47-52页 |
3.5.1 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的设定 | 第47-49页 |
3.5.2 面板模型的应用计算 | 第49-52页 |
3.6 面板计量模型的结论 | 第52-54页 |
4 辽宁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结论和建议 | 第54-56页 |
4.1 结论 | 第54页 |
4.2 相关建议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