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学学生群体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3页 |
0.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0.3 主要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 北宋官学学生群体的来源与数量 | 第13-20页 |
1.1 北宋对官学教育的重视 | 第13-14页 |
1.2 北宋官学学生群体的来源 | 第14-16页 |
1.3 北宋官学学生群体的数量 | 第16-20页 |
1.3.1 中央官学学生群体的数量 | 第16-18页 |
1.3.2 地方官学学生群体的数量 | 第18-20页 |
2 北宋官学学生群体的日常管理 | 第20-32页 |
2.1 学习上的管理 | 第20-30页 |
2.1.1 入学管理 | 第20-21页 |
2.1.2 定额规定 | 第21-24页 |
2.1.3 学籍划分 | 第24-25页 |
2.1.4 学习时限 | 第25-26页 |
2.1.5 学习内容和教材 | 第26-28页 |
2.1.6 考试 | 第28-30页 |
2.2 生活上的管理 | 第30-32页 |
2.2.1 假期 | 第30页 |
2.2.2 宿舍管理 | 第30-32页 |
3 北宋官学学生群体的待遇 | 第32-36页 |
3.1 科举待遇 | 第32-33页 |
3.2 经济待遇 | 第33-36页 |
3.2.1 免役待遇 | 第33-34页 |
3.2.2 食宿待遇 | 第34-36页 |
4 北宋官学学生群体的出路 | 第36-41页 |
4.1 科举仕进 | 第36-37页 |
4.2 担任官学学官 | 第37-39页 |
4.3 地方为吏 | 第39页 |
4.4 其他 | 第39-41页 |
5 北宋官学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 | 第41-46页 |
5.1 北宋官学学生参政运动的背景 | 第41-43页 |
5.1.1 北宋社会局势复杂多变 | 第41-42页 |
5.1.2 民族矛盾日益加深 | 第42页 |
5.1.3 士风的变化 | 第42-43页 |
5.2 北宋官学学生的政治影响 | 第43-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