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甘薯蔓割病概述 | 第11-14页 |
1.1 蔓割病及其危害 | 第11页 |
1.2 蔓割病发病症状及其流行特点 | 第11页 |
1.3 甘薯蔓割病病原菌研究 | 第11-13页 |
1.4 甘薯蔓割病防治方法 | 第13-14页 |
1.4.1 化学防治 | 第13页 |
1.4.2 生物防治 | 第13-14页 |
2 甘薯蔓割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14-15页 |
2.1 镰刀菌属的形态学分类法 | 第14页 |
2.2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4-15页 |
2.2.1 ITS序列分析法 | 第14-15页 |
2.2.2 RAPD分子标记法 | 第15页 |
3 甘薯品种抗蔓割病的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4 镰刀菌致病因子的研究 | 第16-22页 |
4.1 镰刀菌毒素的研究 | 第16页 |
4.2 镰刀菌效应蛋白的研究 | 第16-22页 |
4.2.1 影响镰刀菌致病性的效应蛋白 | 第17-18页 |
4.2.2 诱导植物细胞坏死的镰刀菌效应蛋白 | 第18-20页 |
4.2.4 镰刀菌Avr蛋白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5页 |
1 甘薯蔓割病镰刀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2-26页 |
1.1 甘薯蔓割病镰刀菌的采集、分离及菌种保存 | 第22-23页 |
1.1.1 蔓割病原菌的采集 | 第22页 |
1.1.2 蔓割病原菌的分离 | 第22-23页 |
1.1.3 蔓割病病原菌的菌种保存及活化培养 | 第23页 |
1.2 甘薯蔓割病镰刀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23-26页 |
1.2.1 形态学鉴定 | 第23-24页 |
1.2.2 致病力鉴定 | 第24页 |
1.2.3 rDNA的ITS序列鉴定 | 第24-25页 |
1.2.4 RAPD分析 | 第25-26页 |
2 甘薯蔓割病水培鉴定体系的建立 | 第26-29页 |
2.1 孢子浓度、培养时长的选定 | 第26-27页 |
2.1.1 孢子浓度的选择 | 第26-27页 |
2.1.2 水培时间的确定 | 第27页 |
2.2 营养液与清水培养、甘薯长根与未长根对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1 营养液配制 | 第27页 |
2.2.2 甘薯植株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2.3 与常规田间鉴定蔓割病方法的比较 | 第28-29页 |
2.3.1 病菌的制备与侵染 | 第28页 |
2.3.2 发病情况的调查与分级 | 第28-29页 |
3 甘薯蔓割病致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29-31页 |
3.1 非致病镰刀菌交叉保护 | 第29-30页 |
3.1.1 孢子液的准备 | 第29页 |
3.1.2 甘薯苗接种 | 第29-30页 |
3.2 尖孢镰刀菌毒素和分泌蛋白对甘薯植株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1 毒素的准备 | 第30页 |
3.2.2 镰刀菌毒素与分泌蛋白的分离 | 第30页 |
3.2.3 镰刀菌毒素和分泌蛋白对甘薯的影响 | 第30-31页 |
4 甘薯蔓割病相关致病基因的克隆 | 第31-35页 |
4.0 基因克隆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4.1 RNA提取 | 第32页 |
4.2 cDNA的合成 | 第32页 |
4.3 PCR扩增 | 第32-33页 |
4.4 PCR产物回收、克隆、转化、筛选和测序 | 第33-35页 |
4.4.1 PCR产物回收 | 第33页 |
4.4.2 PCR产物克隆 | 第33页 |
4.4.3 连接产物转化 | 第33-34页 |
4.4.4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测序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75页 |
1 甘薯蔓割病镰刀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5-46页 |
1.1 病菌的分离 | 第35-37页 |
1.1.1 病菌的初步分离 | 第35-36页 |
1.1.2 病菌的单孢分离 | 第36-37页 |
1.2 甘薯蔓割病镰刀菌菌种的鉴定 | 第37-46页 |
1.2.1 形态学鉴定 | 第37-38页 |
1.2.2 致病力鉴定 | 第38-39页 |
1.2.2 rDNA ITS序列的分析 | 第39-44页 |
1.2.4 RAPD鉴定菌系差异 | 第44-46页 |
2 甘薯蔓割病水培鉴定体系的建立 | 第46-58页 |
2.1 孢子浓度的选择 | 第46-51页 |
2.2 确定水培时间 | 第51-52页 |
2.3 营养液与清水对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52-57页 |
2.4 薯苗长根与未长根对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57页 |
2.5 水培与土壤栽培抗病鉴定的比较 | 第57-58页 |
3 甘薯蔓割病致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58-66页 |
3.1 非致病镰刀菌交叉保护作用 | 第58-60页 |
3.2 镰刀菌分泌的毒素和蛋白对甘薯的影响 | 第60-66页 |
3.2.1 毒素与分泌蛋白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2 毒素与分泌蛋白对烟草叶片细胞凋亡的诱导 | 第61-62页 |
3.3.3 毒素与分泌蛋白对不同品种甘薯的影响 | 第62-66页 |
4 甘薯蔓割病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66-75页 |
4.1 RNA提取 | 第66-67页 |
4.2 cDNA的合成 | 第67页 |
4.3 PCR扩增 | 第67-68页 |
4.4 PCR产物克隆和测序 | 第68-75页 |
4.4.1 菌落PCR | 第68-69页 |
4.4.2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69-7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5-78页 |
1 蔓割病病菌分离与鉴定 | 第75页 |
2 甘薯蔓割病水培鉴定体系 | 第75-76页 |
3 甘薯蔓割病致病机理 | 第76-77页 |
4 甘薯蔓割病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