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偶氮苯功能化手性salen Ti(Ⅳ)催化剂在硫醚不对称氧化反应中的光控协同催化作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6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手性亚砜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第11-16页
        1.2.1 手性亚砜的应用第12-13页
        1.2.2 手性亚砜的制备第13-16页
    1.3 偶氮苯的性质及其应用第16-24页
        1.3.1 偶氮苯的光敏性研究第16-18页
        1.3.2 偶氮苯的制备方法第18-21页
        1.3.3 偶氮苯的应用第21-22页
        1.3.4 偶氮苯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22-24页
    1.4 研究思路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6-33页
    2.1 主要实验试剂第26-27页
    2.2 主要实验仪器第27-28页
    2.3 样品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方法第28-31页
        2.3.1 样品~1H NMR表征第28页
        2.3.2 样品FT-IR光谱表征第28页
        2.3.3 样品UV-vis袁征第28页
        2.3.4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28-29页
        2.3.5 表面张力仪测定催化剂的临界胶束溶度第29页
        2.3.6 LCST的测定第29页
        2.3.7 DLS的测定第29页
        2.3.8 样品旋光度测定第29页
        2.3.9 钛离子含量的测定第29-30页
        2.3.10 产物的色谱分析第30-31页
    2.4 不对称salen Ti(Ⅳ)催化剂的合成第31-32页
    2.5 苯基乙基硫醚的制备第32-33页
第三章 光敏自组装纳米反应器构筑及其调控水相中硫醚不对称氧化研究第33-50页
    3.1 前言第33页
    3.2 实验部分第33-36页
        3.2.1 丙烯酰胺基偶氮苯单体的制备第33-34页
        3.2.2 光/温敏两亲嵌段共聚物PN_(427)A_(10)负载手性salen Ti(Ⅳ)催化剂(PN_(427)A_(10)-C)的制备第34-36页
        3.2.3 硫醚不对称催化氧化反应第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48页
        3.3.1 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第36-37页
        3.3.2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第37-43页
        3.3.3 催化剂性能的考察第43-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光控双中心手性salen Ti(Ⅳ)催化剂协同催化硫醚不对称氧化反应研究第50-65页
    4.1 前言第50-51页
    4.2 实验部分第51-55页
        4.2.1 4,4'-二羟基偶氮苯的合成方法第51页
        4.2.2 偶氮苯功能化双中心salen Ti(Ⅳ)催化剂Ti(salen)-Azo-Ti(salen)制备第51-53页
        4.2.3 羟基偶氮苯的合成方法第53-54页
        4.2.4 偶氮苯功能化手性salen Ti(Ⅳ)催化剂(Azo-Ti(salen)的制备第54-55页
        4.2.5 硫醚不对称氧化反应第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4.3.1 催化剂Azo-Ti(salen)_n的设计与制备第55-56页
        4.3.2 催化剂的结构与表征第56-59页
        4.3.3 催化剂在硫醚不对称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第59-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光控离子液体功能化双中心手性salen Ti(Ⅳ)催化剂协同催化硫醚不对称氧化反应研究第65-74页
    5.1 前言第65页
    5.2 实验部分第65-68页
        5.2.1 4-(4-羟基偶氮)吡啶的合成第65-66页
        5.2.2 偶氮吡啶型离子液体手性salen Ti(Ⅳ)催化剂(Py-IL-Ti(salen)的制备第66-67页
        5.2.3 偶氮咪唑离子液体手性salen Ti(Ⅳ)催化剂Azo-(CH_2)_4-IL-Ti(salen)的制备第67-6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8-73页
        5.3.1 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第68页
        5.3.2 催化剂的表征第68-70页
        5.3.3 催化剂在硫醚不对称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第70-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硅量子点的几个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在生化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三种氘代内标的合成及其在敞开式质谱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