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表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消化性溃疡的概述 | 第13页 |
1.2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1.2.1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作用 | 第13页 |
1.2.2 幽门螺杆菌感染 | 第13-14页 |
1.2.3 黏膜屏障受损 | 第14页 |
1.2.4 其他因素 | 第14页 |
1.3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疗药物 | 第14-17页 |
1.3.1 抗酸药 | 第15页 |
1.3.2 抑制胃酸分泌药 | 第15-16页 |
1.3.3 抗幽门螺杆菌药 | 第16页 |
1.3.4 增强消化道黏膜屏障功能药 | 第16页 |
1.3.5 其他治疗药物 | 第16-17页 |
1.4 兰索拉唑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1 兰索拉唑的概况 | 第17-18页 |
1.4.2 兰索拉唑的作用机制 | 第18页 |
1.4.3 兰索拉唑的立体选择性药代动力学及右旋兰索拉唑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4 兰索拉唑体内分析方法概述 | 第19页 |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案 | 第19-20页 |
第2章 兰索拉唑对映异构体比格犬血浆样品分析方法建立 | 第20-57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20页 |
2.2 分析方法建立 | 第20-23页 |
2.2.1 试验动物 | 第20页 |
2.2.2 药品、试剂及仪器 | 第20页 |
2.2.3 溶液配制 | 第20-21页 |
2.2.4 血浆样品的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2.3 分析方法确证 | 第23-51页 |
2.3.1 质谱分析 | 第23-25页 |
2.3.2 分析方法的专属性 | 第25-27页 |
2.3.3 工作曲线制备 | 第27-30页 |
2.3.4 线性范围 | 第30-31页 |
2.3.5 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31-34页 |
2.3.6 定量下限 | 第34-35页 |
2.3.7 提取回收率 | 第35-37页 |
2.3.8 基质效应 | 第37-40页 |
2.3.9 稳定性考察 | 第40-48页 |
2.3.10 残留效应考察 | 第48-49页 |
2.3.11 稀释方法学 | 第49-51页 |
2.4 讨论 | 第51-57页 |
2.4.1 质谱方法的开发 | 第51-52页 |
2.4.2 色谱方法和柱切换技术的研究 | 第52-54页 |
2.4.3 内标的选择 | 第54-55页 |
2.4.4 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55-56页 |
2.4.5 讨论小结 | 第56-57页 |
第3章 兰索拉唑单一对映体与消旋体比较药代动力学试验 | 第57-70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57页 |
3.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第57-58页 |
3.2.1 药液配制 | 第57页 |
3.2.2 给药与样品采集 | 第57-58页 |
3.3 未知样品的测定 | 第58-63页 |
3.4 数据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63-68页 |
3.4.1 数据结果 | 第63-67页 |
3.4.2 统计分析结果 | 第67-68页 |
3.5 讨论 | 第68-70页 |
3.5.1 左旋兰索拉唑的药代动力学 | 第68-69页 |
3.5.2 右旋兰索拉唑的药代动力学 | 第69-70页 |
第4章 右旋兰索拉唑三剂量及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 | 第70-80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70页 |
4.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第70-71页 |
4.2.1 药液配制 | 第70页 |
4.2.2 给药与样品采集 | 第70-71页 |
4.3 未知样品的测定 | 第71-74页 |
4.4 数据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74-77页 |
4.4.1 数据结果 | 第74-77页 |
4.4.2 统计分析结果 | 第77页 |
4.5 讨论 | 第77-80页 |
4.5.1 单次给药 | 第77-78页 |
4.5.2 多次给药 | 第78-8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作者简介与论文发表情况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