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大民屯凹陷沈161块油水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10页
前言第10-16页
    0.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第10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0.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5页
        0.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0.3.2 技术路线第13页
        0.3.3 关键技术第13-14页
        0.3.4 完成的工作量第14-15页
    0.4 研究遇到的问题第15-16页
第一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第16-31页
    1.1 区域地质概况第16页
    1.2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6-17页
    1.3 构造特征第17-19页
        1.3.1 断层特征第18-19页
        1.3.2 微构造的分类第19页
    1.4 地层特征第19-24页
        1.4.1 标志层特征第20-21页
        1.4.2 联井选定标志层第21页
        1.4.3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第21-24页
    1.5 沉积特征第24-28页
        1.5.1 沉积环境第24-25页
        1.5.2 单井沉积相第25-27页
        1.5.3 连井剖面相第27-28页
    1.6 勘探开发概况第28-31页
        1.6.1 开发历程第28页
        1.6.2 开发现状第28-31页
第二章 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第31-47页
    2.1 储层岩性特征第31-32页
    2.2 储层物性特征第32-36页
        2.2.1 宏观物性特征第33页
        2.2.2 物性纵向变化特征第33-34页
        2.2.3 物性平面分布特征第34-36页
    2.3 储层非均质性第36-42页
        2.3.1 层间岩性及含油性差异第36-38页
        2.3.2 层间物性的差异第38-40页
        2.3.3 平面非均质性第40-42页
    2.4 储层孔隙特征第42页
        2.4.1 孔隙类型第42页
        2.4.2 孔隙结构特征第42页
    2.5 储层四性关系第42-47页
        2.5.1 沙三二段油组关键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第43页
        2.5.2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第43-44页
        2.5.3 物性与电性关系第44-45页
        2.5.4 含油性与岩性、电性和物性的关系第45-47页
第三章 储层流体识别第47-59页
    3.1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第47-50页
        3.1.1 泥质含量测井解释模型第47页
        3.1.2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第47-49页
        3.1.3 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第49-50页
        3.1.4 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第50页
    3.2 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第50-54页
        3.2.1 深浅电阻率差异识别法第51-52页
        3.2.2 电阻率与孔隙度测井值交会法第52-53页
        3.2.3 RT/RS和RT交会法第53-54页
        3.2.4 流体识别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第54页
    3.3 储层流体下限值确定第54-55页
        3.3.1 孔渗下限值确定第54-55页
        3.3.2 含油饱和度下限值第55页
    3.4 流体识别标准第55-59页
        3.4.1 流体识别标准划分第55-57页
        3.4.2 流体识别成果分析第57-59页
第四章 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第59-75页
    4.1 油水分布规律第59-70页
        4.1.1 单井流体分布特征第59-62页
        4.1.2 流体纵向分布特征第62-67页
        4.1.3 油层平面分布特征第67-70页
    4.2 油藏类型及特征第70-71页
        4.2.2 构造-岩性油气藏第71页
    4.3 油水分布主控因素第71-75页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区西部水驱压力系统及生产气油比变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基于电石法对气测岩屑录井迟到时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