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养护、维修与技术改造论文

岩溶隧道突泥突水力学机制及数值模拟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岩溶隧道突泥突水机制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存在的问题第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岩溶隧道地质特性以及突泥突水机制第19-26页
    2.1 依托工程地质条件第19-20页
        2.1.1 工程区域地形地貌第19页
        2.1.2 工程区域地质构造第19页
        2.1.3 工程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第19-20页
    2.2 岩溶隧道突泥突水灾害特征及条件第20-22页
        2.2.1 岩溶隧道突泥突水分类第20-21页
        2.2.2 岩溶隧道突泥突水先兆特征第21页
        2.2.3 岩溶隧道突泥突水发生的条件第21-22页
    2.3 突泥突水机制分析第22-25页
        2.3.1 岩溶裂隙水对岩体的软化溶蚀作用第22-23页
        2.3.2 大气降雨对充填物与岩层接触面的力学作用第23-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六月田隧道现场监测及充填物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第26-42页
    3.1 监控量测的意义第26页
    3.2 现场监测内容与测点布置第26-28页
    3.3 监控量测稳定性判别第28-29页
    3.4 数据分析第29-33页
        3.4.1 拱顶沉降分析第29-30页
        3.4.2 周边收敛分析第30-32页
        3.4.3 地表沉降分析第32-33页
    3.5 充填物力学参数的研究第33-40页
        3.5.1 充填物渗透性的研究第33-37页
        3.5.2 充填物抗剪强度的研究第37-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基于突变理论填充物溶腔底部岩层突变因素研究第42-57页
    4.1 突变理论第42-44页
        4.1.1 尖点突变模型第43-44页
        4.1.2 尖点突变模型解决隧道开挖岩体失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44页
    4.2 填充物溶腔与隧道之间岩层失稳突变分析第44-45页
    4.3 填充物溶腔底部岩层力学模型分析第45-56页
        4.3.1 圆形板力学模型的建立第45-51页
        4.3.2 固支梁模型的建立第51-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隧道施工中填充物溶洞对隧道上方岩层的稳定性研究第57-83页
    5.1 概述第57页
    5.2 数值模拟第57-60页
        5.2.1 数值方法确定第57-58页
        5.2.2 模拟假设与简化第58页
        5.2.3 三维数值模型第58-60页
    5.3 不同围岩隧道开挖填充物对底部岩层的影响第60-69页
        5.3.1 竖向位移分析第60-63页
        5.3.2 应力分析第63-68页
        5.3.3 塑性区分析第68-69页
    5.4 二维隧道数值模拟计算第69-81页
        5.4.1 径跨比的影响第69-73页
        5.4.2 溶腔洞径的影响第73-77页
        5.4.3 水位高度的影响第77-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致谢第90-91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第91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项目与工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经氨酸酶微反应器的制备及其在抗流感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宋懋澄《九籥集》思想研究